“攀”文言文意思
“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攀(简繁同形)
拼音:pān
“攀”字的古汉语解释
pān
1.动词 抓着东西往上爬;攀登。《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2.动词 牵挽;拽住;抓紧。《游黄山记》:“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
3.动词 攀附;依附。《宋史·张逊传》:“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
4.动词 攀折。《笔记则·木犹如此》:“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攀桂】指科举应试得中,又称“折桂”。
“攀”国语辞典解释
pān
动词1.抓住物體往上爬。例: 「攀登」 、「攀爬」 、「攀樹」 。《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2.依附。例: 「高攀」 。《史記.卷一〇八.韓長孺傳》:「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3.牽連、牽扯。例: 「誣攀」 、「攀扯」 、「攀供」 。《三國演義》第一〇〇回:「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
4.摘、折。例: 「攀折」 。唐.李白〈江夏送張丞〉詩: 「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
“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普班切集韻韻會正韻披班切,𠀤盼平聲。引也。晉語攀輦卽利而舍。
又自下援上也。
莊子·馬蹄篇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
崔駰·達旨攀台階闚紫闥。或作扳。亦作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