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文言文意思
“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攣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luán
“挛”字的古汉语解释
luán
1.动词 连在一起。《易·小畜》:“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2.动词 抽搐。《后汉书·杨震传》:“彪见汉祚将尽,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liàn
通“恋”,爱慕不舍。《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上所以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挛拘】沾滞;固执。
“挛”国语辞典解释
lüán
动词1.牽繫、連繫。《說文解字.手部》:「攣,係也。」 《易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唐.孔穎達.正義:「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 明.陸采《懷香記》第四〇齣:「赤繩早攣雙踵,並締茲蘿。」 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
2.手、足因抽搐而彎曲不能伸直。《集韻.去聲.線韻》:「攣,手足曲病。」 例: 「痙攣」 。《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 句下裴松之注引《續漢書》曰:「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為三公,恥為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 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
liàn
(一)之又音。“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呂員切集韻韻會正韻閭員切,𠀤戀平聲。說文係也。凡拘牽連繫者皆曰攣。
易·中孚有孚攣如。
疏相牽繫不絕之名也。
前漢·鄒陽傳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
韓愈·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龍眷切,音戀。手足曲病也。
史記·蔡澤傳蹙齃膝攣。
又與戀通。眷也。念也。
前漢·外戚李夫人傳攣攣顧念我。
註攣,讀曰戀。
“挛”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䜌」聲,本義為連綴、牽繫。詳解: 從「手」,「䜌」聲,本義為連綴、牽繫。《說文》:「係也。从手,䜌聲。」《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孔穎達疏:「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
「攣」也表示抽搐、痙攣。《素問‧皮部論》:「其(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王冰注:「攣,急也。」
「攣」還表示蜷曲。《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