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文言文意思
“搴”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搴”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iān

“搴”字的古汉语解释

qiān

1.动词 拔;拔取。屈原《湘君》:“采薜荔兮水中,芙蓉兮木末。”

2.动词 举。《观巴黎油画记》:“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

“搴”国语辞典解释

qiān

动词
1.拔取、採取。《楚辭.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

2.扛舉。《西遊記》第六〇回:「沒奈何,只得搴在肩上,找舊路而回。」

3.揭、撩。晉.陶淵明〈閑情賦〉:「搴朱幃而正坐,汎清瑟以自欣。」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詩: 「林臥愁春盡,搴帷覽物華。」

名词
姓。如漢代有搴揚。

“搴”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𠀤丘虔切,音愆。取也。一曰縮也,拔也。與攓同。
史記·河渠書長茭兮沈美玉。
前漢·季布傳贊身履軍旗者數矣。
謂勝敵拔取旗也。
楚辭·九歌芙蓉兮木末。
 又姓。漢將揚。
 又正韻苦堅切,音牽。義同。
 又唐韻正韻九輦切集韻韻會九件切,𠀤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
 又草名。
爾雅·釋草柜朐。
 又集韻已仙切,音鸇。引取也。互見㩃攓二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