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文言文意思
“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褰”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iān

“褰”字的古汉语解释

qiān

动词 提起;提着。《芋老人传》:“或揽辔帷。”

“褰”国语辞典解释

qiān

名词
套褲。《說文解字.衣部》「褰,褲也。」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


动词
1.提起、揭起。《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唐.孟浩然〈題長安主人壁〉詩: 「枕席琴書滿,褰帷遠岫連。」

2.開、散開。《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自非煙褰雨霽,不辨見此遠山矣。」

“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乾切集韻韻會丘虔切,𠀤音愆。
說文袴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與襦。
 又搴也。
詩·鄭風子惠思我,裳涉溱。
禮·曲禮暑毋裳。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襞襀縐。
,縮也。
 又類篇紀偃切,音湕。九件切,音蹇。義𠀤同。
或作𧝱䙭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