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言文意思
“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羌”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iāng

“羌”字的古汉语解释

qiāng

1.名词 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

2.助词 无实义,用于句首或句中。《离骚》:“内恕己以量人兮。”

“羌”国语辞典解释

qiāng

名词
1.中國西北少數民族之一。舊稱為西戎,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青海、甘肅、四川一帶。

2.動物名。鹿科麂屬。全身披褐色短毛,雄羌頭上長角,形體大小及吠聲似狗。行動隱密敏捷,常出沒在清晨及傍晚時的山地濃密林區,以野菜、鮮草、嫩葉為食。

3.姓。如晉代有羌迪。

助词
句首發語詞,無義。《楚辭.屈原.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漢.王逸.注:「羌,楚人語詞也。」


连词
乃、卻、反而。表示轉折、並列或假設。《楚辭.屈原.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邈希世而特出,羌瑰譎而鴻紛。」

“羌”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去羊切集韻墟羊切,𠀤音蜣。
說文西戎牧羊人也。西方,从羊。
書·牧誓及庸,蜀,,髳,微,盧,彭,濮人。
八國,皆蠻夷戎狄。在西蜀叟。
史記·五帝紀西戎析枝,渠廋氐
匈奴傳西接月氏氐
,三苗,薑姓之別。舜徙于三危,今阿關之西南是也。
 又屈原·離騷內恕己以量人兮。
,楚人語辭也。
 又玉篇卿也,反也,章也,强也。
 又姓。
史記·秦始皇紀瘣伐趙。
 又集韻許亮切,音向。量,烏雛饑困貌。
篇海俗作羗。

“羌”形意通解

略說:」字于省吾認為從「羊省」從「」,象人戴羊角形飾物,本義是羌族。「」亦是聲符。

詳解:」字于省吾認為從「羊省」從「」,象人戴羊角形飾物,本義是羌族。牧羊民族崇尚以羊角為飾,是西部羌人的形象反映,同時以「」為聲符。

  甲骨文或於羌下加「」,或於羌身加「」,加「」,象束縛形。或於羌下加「」,反映對羌奴所施的酷刑。據甲骨文,羌在商代是西方的一個大國,和商敵對,因此商人常把捕獲的羌人作為祭祀的犧牲。陳夢家、朱歧祥根據商人用羌人為人牲的事實,認為羌可能是夏朝遺民,故與商敵對。

  甲骨文表示羌人,又用作國名和地名。金文表示羌族,又用作人名。

  《說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聲。南方蠻閩从虫,北方狄从犬,東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種也。西南僰人、僬僥,从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唯東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於海』。有以也。𡹽,古文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