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文言文意思
“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搶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qiāng/qiǎng/chēng
“抢”字的古汉语解释
qiāng
1.动词 碰;磕;撞。《促织》:“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2.动词 突;冲。《庄子·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qiǎng
动词 抢夺;争夺。《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抢风】⒈逆风。⒉挡风。
“抢”国语辞典解释
qiǎng
动词1.奪取。例: 「搶劫」 、「搶錢」 。《老殘遊記》第四回:「那強盜竟在府城裡面搶了一家子。」
2.皮膚受擦傷。例: 「不小心搶破了一塊皮。」
3.刮磨刀剪的刃端,使其鋒利。例: 「剪子新搶過,快多了!」
副词
爭先的、趕緊的。例: 「搶購」 、「搶修」 、「搶著說話」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劉官人不捨,搶出門來。」
qiāng
动词1.碰撞、觸碰。例: 「呼天搶地」 。《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2.迎、逆。元.李文蔚《燕青博魚.楔子》:「則我這白氈帽半搶風。」
3.推、拉。元.李文蔚《燕青博魚.楔子》:「小僂儸!將燕青搶出去。」 《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喝令將李白推搶出去。」
chuǎng
(二)之又音。“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七兩切集韻韻會此兩切,𠀤鏘上聲。突也。又爭取也。今律法有白晝搶奪。或作摤。
又唐韻七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千羊切,𠀤音鏘。拒也。亦突也。
戰國策布衣之怒,亦以頭搶地耳。
前漢·揚雄·校獵賦角搶題注。
註搶,猶刺也。眾獸以角搶地。
又集也,飛掠也。
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榆枋。
又唐韻初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楚兩切,𠀤倉上聲。亦突也。
又著也。
又集韻鋤庚切,音傖。搶攘,亂貌。
前漢·賈誼傳國制搶攘。
又千剛切,音倉。搶搪,鋸也。
又韻會楚耕切,音鎗。欃槍,或作攙搶。彗星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㩜攙搶以爲旌。
又字彙補此亮切,鏘去聲。吳楚謂帆上風曰搶,今舟人曰掉搶。
庾闡·揚都賦艇子搶風,榜人逸浪。
“抢”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倉」聲。本義是觸碰、碰撞,後來才表示爭奪、搶奪。詳解: 從「手」,「倉」聲。本義是觸碰、碰撞。如《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以頭搶地」即以頭撞地,全句意謂平民之怒,不過是脫帽赤足,以頭撞地而已。又如《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搶榆枋」即碰到榆樹、枋樹(就會停下來)。
「搶」表示逆、反方向。《廣韻.陽韻》:「搶,拒也。」如東晉庾闡〈揚都賦〉:「艇子搶風,榜人逸浪。」北宋蘇舜欽〈城南歸值大風雪〉:「低頭搶朔風,兩眼不敢開。」
「搶」也表示紛亂。《集韻.庚韻》:「搶,搶攘,亂皃。」如《漢書.賈誼傳》:「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唐代柳宗元〈弔屈原文〉:「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
「搶」表示爭奪、搶奪,乃後起義。《正字通.手部》:「搶,爭取也。」如《明律.刑律.賊盜白晝搶奪》:「凡白晝搶奪人財物者,杖一百。」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逃難》:「家眷行囊,俱被亂民搶去。」
「搶」表示爭先、搶先。如《三國演義》第16回:「只見門首無數軍馬,各挺長鎗,搶入寨來。」《封神演義》第12回:「哪吒搶一步趕上去,一腳踏住敖丙的頸項,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
「搶」表示搶白,即當面諷指或指斥。如《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莫怪我搶,休怪我責,我為個妹妹你作此態,便不枉了教人喚做秀才!」元代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枉駡他偷寒送暖小奴才,要這般當面搶白。」又表示言語生硬,如明代湯顯祖《邯鄲記.生寤》:「老夫人言詞太搶,老相公尊性兒厮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