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文言文意思
“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具(简繁同形)
拼音:jù
“具”字的古汉语解释
jù
1.名词 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
2.动词 供应、备办酒食。《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3.动词 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4.动词 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
5.名词 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6.名词 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7.名词 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8.副词 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具”国语辞典解释
jù
动词1.有、備有。例: 「具備」 、「獨具慧眼」 。
2.準備、設置。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紅樓夢》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
3.陳述、報告、列舉。例: 「知名不具」 。《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
名词
1.器物、用器。例: 「文具」 、「道具」 、「玩具」 、「工具」 。
2.量詞。計算器物、屍體等的單位。例: 「兩具屍體」 、「棺材一具」 、「三具電話」 。
3.才能、才幹。《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 《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4.酒食、菜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令有貴客,為具召之。」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具丙。
副词
皆、都、全。通「俱」 。《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正韻忌遇切,𠀤音懼。說文共置也。
廣韻備也,辦也,器具也。
儀禮·饋食禮東北面告濯具。
前漢·劉澤傳田生子請張卿臨,親修具。
註師古曰:具,供具也。
荀子·王制篇具具而王,具具而霸。
註言具其所具也。
又與俱通。
詩·小雅則具是違。
詩詁俱也。
又姓。
左傳有具丙。
又詩·小雅爾牲則具。
註居律反,音橘。
又韻補叶忌救切,求去聲。
漢·馬融·廣成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虞人植旍,獵者效具。車弊田罷,從入禁囿。考證:〔又姓。左傳有丙具。〕 謹按其右具丙見襄公十八年左傳。謹將丙具改爲具丙。
“具”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鼎」從「廾」(同「𠬞」,象一雙手),象兩手舉起鼎。鼎是盛食物的器皿,會準備食物,以供給賓客(季旭昇),或進行祭祀。本義是準備。詳解: 甲骨文從「鼎」從「廾」(同「𠬞」,象一雙手),象兩手舉起鼎(陳偉湛、白川靜、劉興隆、沈培)。鼎是盛食物的器皿,會準備食物,以供給賓客(季旭昇),或進行祭祀。本義是準備,《廣雅.釋詁》:「具,備也。」
甲骨文所從的「鼎」至金文訛變為「貝」,金文所從的「貝」至小篆又訛變為「目」。楷書「具」下部的「𠆣」是從甲金篆文的「廾」形訛變而來。
古時移動大鼎,要用木棒穿過鼎的雙耳,合力搬運。鼎為祭祀或饗宴時,恭敬地捧持供獻的祭具。用鼎裝盛食物,做好祭祀的準備,稱為「具」。做好各種準備的狀態稱「備具」。因此,「具」有皆具、具體之義。後來,「具」用來指代各種器具(戴侗、白川靜)。或用作器物的計數詞、單位詞,稱若干具。
甲骨文辭殘,用義不詳。金文用作單位詞,「一具」即一套。函皇父盤:「鼎𣪕(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𣪕(簋)八、兩罍、兩壺。」表示有完整的一套食器,包括十一個鼎(自大而小的)、八個簋(大小相等的)、兩個罍、兩個壺。《後漢書.禮儀志》下記大喪明器有「盤匜一具」,可證「一具」為一套(陳夢家)。
又表示皆、都,典籍作「俱」,㝬鐘:「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視〈見〉,廿又六邦。」表示南夷東夷等外族皆來朝見周王,共有二十六個國家來覲見。又表示器具,孫叔師父壺:「孫弔(叔)師父乍(作)行具。」表示叔師父鑄作隨行的器具。又用作人名。
漢帛書用作本義,「備具」表示做好準備,《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22行:「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則守御(禦)之備具矣。」
《說文》:「具,共置也。从𠬞、貝省。古以貝爲貨。」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