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文言文意思
“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ná
“拏”字的古汉语解释
ná
动词 相持;搏持。张怀瓘《文字论》:“或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
【引】握持;取。《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拏起一条拄杖,看着尹宗落夹背便打。”
“拏”国语辞典解释
ná
动词1.執持。《說文解字.手部》:「拏,持也。」 《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拏起一條柱杖,看著尹宗落夾背便打。」
2.拘捕。通「拿」 。《太平廣記.卷三〇三.鄭仁鈞》:「且拏我入城,投楊氏姐。」
“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女加切韻會奴加切,𠀤音呶。說文牽引也。
增韻攫也。
史記·霍去病傳漢匈奴相紛拏。
註相牽也。
漢書註亂相持搏也。一作挐。
又拘捕罪人曰拏。俗作拿。
又揚子·方言拏,揚州會稽之語也。或謂之惹。
又正韻女居切,音袽。
前漢·嚴安傳禍拏而不解。
註拏,相連引也,女居反。
又揉也。
楚辭·招魂稻粢穱麥,拏黃粱些。
韻會拏屬舌音,泥字母。舊韻女加切,乃屬齒音,蓋由吳音所呼,女字入泥母故也。今依七音更定奴加切。◎按說文拏挐音同義別。韻會拏入麻韻,挐入魚韻。六書故,集韻,正韻,讀書通皆合爲一。考之經史傳註,兩字通用,𠀤有二音,義亦相通,从合可也。互詳挐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