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文言文意思
“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纳”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纳”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收进;收藏。《促织》:“不如拼搏一笑,因合斗盆。”

2.动词 接受;采纳。《出师表》:“咨诹善道,察雅言。”

3.动词 收容;接纳。《〈指南录〉后序》:“至通州,几以下不死。”

4.动词 交纳;交付。《促织》:“成妻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纳步】留步。主人送客时,客请主人止步的谦辞。

“纳”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收。《詩經.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

2.交、獻。例: 「納稅」「繳納」《春秋.莊公二十二年》「東,公如齊納幣。」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

3.容、受。例: 「笑納」「接納」《左傳.文公十六年》「諸侯誰納我?」 《南史.卷四二.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傳》「坦懷納善,側席思政。」

4.引入。《儀禮.燕禮》「小臣納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門右北面東上。」 漢.鄭玄.注:「納者,以公命引而入也。」

5.娶。例: 「納妾」《易經.蒙卦.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後漢書.卷一〇.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紀》「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后於宛當成里,時年十九。」

6.穿、著。《禮記.曲禮上》「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7.縫補。漢.王充《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水滸傳》第二三回:「武松穿了一領納紅紬襖,戴著個白范陽氈笠兒。」

“纳”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奴答切集韻諾答切,𠀤音衲。
說文絲濕納納也。
 又博雅入也。
釋名納,弭也。弭之兩致之言也。
書·堯典寅餞納日。
餞,送也。日入言送。
 又舜典納于百揆。
 又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又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
 又儀禮·旣夕禮屨外納。
納,收餘也。
 又禮·曲禮納女于天子。
納女,猶致女也。
 又禮·雜記納幣一束。
納,徵也。
 又姓。
廣韻何氏姓苑
 又與內同。
周禮·春官·鐘師納夏。
故書納爲內。
 又玉篇或作衲、靹。
篇海補綴也。
 又與軜同。
荀子·正論篇三公奉軛持納。

“纳”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進入、使進入。

詳解: 從「」,「」聲,表示進入、使進入。《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可表示收藏、藏入。《書‧金縢》:「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

  「」也表示取、娶。《國語‧晉語六》:「殺三郤而尸諸朝,納其室以分婦人。」韋昭注:「納,取也;室,妻妾貨財。

  「」亦表示貢獻、繳納。《書‧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

  「」在《說文》中表示濕貌。《說文》:「絲溼納納也。从糸,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