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文言文意思
“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淖(简繁同形)
拼音:nào/chuò/zhuō
“淖”字的古汉语解释
nào
1.名词 泥沼。《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
【引】泥泞。《汉书·韦玄成传》:“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
2.形容词 柔;柔和。《管子·水地》:“夫水,淖弱以清。”
chuò
通“绰”。见“淖约”。
【淖约】以药石化冰。《旧唐书·李德裕传》“臣所虑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苟合之徒,使物淖,以为小术。”
【淖溺】⒈柔弱。⒉消融。
【淖约】柔弱;柔美。
“淖”国语辞典解释
nào
名词爛泥。例: 「泥淖」 。《左傳.成公十六年》:「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于淖。」 《聊齋志異.卷一.王成》:「見往來行人,踐淖沒脛,心畏苦之。」
形容词
溼潤。《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肕。」
“淖”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敎切,音鬧。說文泥也。
左傳·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
前漢·郊祀志堅冰淖溺。
又水名。
山海經西北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名曰三淖。
又姓。
路史楚淖國先爲淖氏。
又集韻直敎切,音棹。和也。
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
註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約切,音綽。與繛綽𠀤同。
說文𦅻也。
莊子·逍遙遊淖約如處子。
註淖約,柔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