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文言文意思
“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摩(简繁同形)
拼音:mó/mā
“摩”字的古汉语解释
mó
1.动词 抚摸;摩挲。《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动词 摩擦。《礼记·内侧》:“濯手以摩之,去其皱。”
3.动词 迫近;接近。《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4.动词 揣测;体会。《柳敬亭传》:“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摩”国语辞典解释
mó
动词1.兩物接觸後,來回擦動。例: 「摩擦」 。《易經.繫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2.互相切磋。例: 「觀摩」 。《禮記.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
3.撫摸。例: 「摩弄」 、「撫摩」 。《陳書.卷二六.徐陵傳》:「家人攜以候之,寶誌手摩其頂。」
4.消滅。通「磨」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5.接近、迫近。例: 「摩天大樓」 。
6.猜測。例: 「揣摩」 。
mā
參見「摩挲」 條。“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婆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波切,𠀤音磨。說文研也。
廣韻迫也。
增韻揩也。
易·繫辭剛柔相摩。
註相切摩也。
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
註相切磋也。
又樂記陰陽相摩。
註猶迫也。
戰國策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
註摩言切近過之。
又揣摩也。
鬼谷子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抱薪趨火,燥者先然。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又揚子·方言滅也。𨻰之東鄙曰摩。
史記·平準書姦或盜摩錢裏取鎔。
又消摩。
曹毗杜蘭香傳消摩自可愈疾,香以藥爲消摩。
又唐韻集韻𠀤莫臥切,磨去聲。按摩也。
孟子·爲長者折枝註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又集韻忙皮切,音糜。漢有施摩神,荆巫所祠。或作攠。
又古與靡磨𠀤通。考證:〔又揣摩也。管子·輕重篇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鬼谷子摩篇抱薪趨火,燥者先然。〕 謹按摩之符也內三句出鬼谷子不出管子。謹將管子以下三十字改爲鬼谷子摩之符也內,內符者,揣之主也。抱薪趨火,燥者先然。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摩”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麻」聲,本義為摩擦。詳解: 從「手」,「麻」聲,本義為摩擦。《說文》:「硏也。从手,麻聲。」《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摩」可表示迫近、接近。《淮南子‧人間訓》:「背負青天,膺摩赤霄,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間。」
「摩」還表示把物體磨平滑、整土使平。《周禮‧考工記‧輪人》:「既摩,革色青白,謂之轂之善。」鄭玄注:「以石摩平之。」
「摩」也表示磨損、磨滅。《韓非子‧八說》:「規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奈之何!」
「摩」亦表示砥礪。《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顏師古注:「摩謂砥礪之也。」
「摩」也指切磋、研究。《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鄭玄注:「摩,相切磋也。」
「摩」還表示撫摸。《陳書‧徐陵傳》:「寶誌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摩」也指仿效。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婦亦學其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