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文言文意思
“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默”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默”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幽;静。《尚书·说命》:“恭思道。”

2.动词 沉默;不做声。《论语》:“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形容词 通“墨”,不廉洁;贪。《孔子家语·正论》:“贪以败官为。”

“默”国语辞典解释

副词
1.沉靜無聲、不出聲。例: 「默而不語」 。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成通?」 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2.暗中。例: 「潛移默化」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 「默思失業途,因念遠戍卒。」

3.憑記憶讀出或寫出。例: 「默誦」「默寫」

名词
姓。如明代有默思道。

“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亡北切集韻韻會正韻密北切,𠀤音墨。
說文犬暫逐人也。
 又廣韻黑也。
 又靜也,幽也,不語也。
易·繫辭君子之道,或或語。
書·說命思道。
 又姓。
姓譜明有思道。
 又或作嘿。
前漢·成帝紀臨朝淵嘿。
 又或作墨。
前漢·竇嬰傳墨墨不得志。
 又或作𥡆。
前漢·東方朔傳吳王𥡆然。
 又叶莫卜切,音木。
楚辭·九章眴兮杳杳,孔靜幽。鬱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
通作繆脉脈。

“默”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靜默、不語。

詳解: 從「」,「」聲,表示靜默、不語。《說文》:「犬暫逐人也。从犬,黑聲。讀若墨。《易‧繫辭上》:「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可表示暗暗、私下。《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也表示隱居、困窘。晉桓溫〈薦譙元彥表〉:「雖園綺之棲商洛,管寧之默遼海。方之於秀,殆無以過。

  「」還表示黑暗。唐谷神子《博异志‧張遵言》:「遵言與僕等隱大樹下。於時昏晦,默無所睹。

  「」亦指默寫。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蔡孝廉有青衣許翠齡,貌如美女而夭。記性絕佳,嘗過染坊,戲焚其簿,坊主大駭。翠齡笑取筆為默出之,某家染某色及其價值,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