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文言文意思
“黜”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黜”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ù

“黜”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ù

1.动词 贬退,废免。《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臧使者。”

2.动词 消除,去掉,排斥。《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恶。”

【又】动词 不认作儿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况素性方严,必加逐。”

3.动词 减少。《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其车。”

【黜辱】贬黜受辱。《后汉书·班昭传》:“战战兢兢,常惧,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汉书·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邑以封子弟,不行,而藩国自斩。”

“黜”国语辞典解释

chù

动词
1.貶降、革職。例: 「罷黜」《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唐.柳宗元〈封建論〉:「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獎。」

2.擯除、排斥。《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 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遊序〉:「世之學孔氏者則黜老子,學老子者則黜孔氏,道不同,不相為謀。」

3.廢免、廢除。《國語.晉語一》「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

“黜”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丑律切集韻韻會敕律切,𠀤音怵。
說文貶下也。
玉篇退也,貶也,下也,去也,放絕也,減也。
六書故𢷤斥汙闇也。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陟幽明。
 又通作絀。
禮·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
或作詘。別作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