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文言文意思
“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垂(简繁同形)
拼音:chuí
“垂”字的古汉语解释
chuí
1.名词 边疆,边境。又写作“陲”。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2.动词 垂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3.动词 垂落,落下。《荆轲刺秦王》:“士皆垂泪涕泣。”《行路难》:“闲来垂犯钓碧溪上。”
4.动词 流传。《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语有“永垂不朽。”
5.动词 临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大杖击二十,垂死。”
6.副词 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书》:“垂问以鄙况。”《中山狼传》:“请诉之,愿丈人垂听。”
【垂成】1.接近完成。陈寿《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实欲使卒垂之功,编于前史之末。”2.指庄稼将近成熟。苏轼《祈睛吴山祝文》:“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于垂,匪神之意。”
【垂垂】1.渐渐。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亲理事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而治。”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鸣琴垂,不言而化。”2.犹“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而观其孰胜。”3.两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视下而听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荣】焕发光彩。
【垂世】留传后世。
【垂示】1.留给后人示范。范晔《后汉书·顺烈梁皇后纪》:“无以述遵先世,垂后世也。”2.谦词。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骆宾王《和<闺情诗>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闺情诗》并序。”
【垂髫】古时候儿童头发下垂,故用以代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垂”国语辞典解释
chuí
动词1.由上往下掉落。例: 「垂淚」 、「垂涎」 、「垂纓」 。
2.留傳後世。例: 「名垂青史」 、「永垂不朽」 。
副词
1.及、將要。例: 「垂危」 、「功敗垂成」 。唐.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 「垂死病中驚坐起。」
2.晚輩受長輩關愛的敬語。例: 「垂愛」 、「垂詢」 、「垂念」 。
名词
1.邊疆。通「陲」 。《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史記.卷五.秦本紀》:「在西戎,保西垂。」
2.旁邊。《文選.王粲.詠史詩》:「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垂。」
“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布也。
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又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
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又邊垂。
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
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又地名。
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
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
宣八年仲遂卒于垂。
註齊地。
又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𠀤音瑞。
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又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垂”形意通解
略說: 從「土」,「𠂹」聲,本義為邊際、邊疆,後作「陲」。詳解: 從「土」,「𠂹」聲,本義為邊際、邊疆,後作「陲」。《說文》:「遠邊也。从土,𠂹聲。」《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楊倞注:「『垂』與『陲』同。」
「垂」可表示旁邊。《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於東垂;一人冕執瞿,立於西垂。」孫星衍疏:「垂是邊,蓋堂下之邊也。」
「垂」也表示掛下、懸掛。《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
「垂」還表示落下、滴下。《荀子‧禮論》:「垂涕恐懼,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意未輟也。」
「垂」亦表示留傳、流傳。《書‧微子之命》:「功加於時,德垂後裔。」
「垂」還指將近。《東觀漢記‧韋豹傳》:「今歲垂盡當辟,御史意在相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