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箠”文言文意思
“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chuí
“箠”字的古汉语解释
chuí
1.名词 鞭子。《列子·杨朱》:“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
2.动词 用棍打,杖刑。《订鬼》:“持箠杖殴击之。”《董宣执法》:“召宣,欲箠杀之。”
“箠”国语辞典解释
chuí
名词馬鞭。《玉篇.竹部》:「箠,擊馬箠也。」 漢.桓寬《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御拙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身創於箠,吻傷於銜。」 唐.杜牧〈西江懷古〉詩: 「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箠更荒唐。」
动词
鞭打。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靜坐》:「眾生打坐者數百人,或拈竹篦痛箠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
“箠”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是爲切,音垂。竹名。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篠簳、箛箠。
又廣韻竹垂切集韻株垂切,又中葵切,𠀤音追。竹節也。
又廣韻之累切集韻韻會主蘂切,𠀤音捶。擊馬策也。
史記·張耳陳餘傳杖馬箠,下趙數十城。
又集韻是棰切,音菙。義同。
又笞𠛬也。
前漢·𠛬法志景帝中六年定箠令,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臋,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