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文言文意思
“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篆(简繁同形)
拼音:zhuàn
“篆”字的古汉语解释
zhuàn
1.名词 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名词 印章。如官员接任称接“接篆”,暂时代理官职称“摄篆”。
【篆刻】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篆”国语辞典解释
zhuàn
名词1.一種漢字書體。參見「篆書」 條。例: 「大篆」 、「小篆」 。
2.尊稱他人的名字。例: 「臺篆」 、「雅篆」 。
3.印信。例: 「接篆」 。
动词
1.用篆體字書寫。《舊唐書.卷一九〇.文苑傳下.李華傳》:「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一:「君恩彀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
2.刻鏤、銘刻。例: 「篆刻」 。《聊齋志異.卷二.阿寶》:「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異類,姻好何可復圓?」
“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持袞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柱兗切,𠀤音瑑。集韻篆書也。
尚書·序疏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及新莽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時有六書,三曰篆書,卽小篆,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繆篆,所以摹印。
法書攷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漢·藝文志史籀十五篇是也。以史官製之,用之敎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爲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節,至今用焉。
又轂約也。
周禮·春官孤乗夏篆。
註夏,赤也。夏篆,五采畫轂約也。
又考工記鐘帶謂之篆。
“篆”形意通解
略說: 「篆」即於金石之上雕刻解,詳解: 裘錫圭認為《說文》「篆」字訓作「引書」並不可解,認為篆指雕刻為文。古代「篆」、「瑑」二字互通,而「瑑」則指玉器上雕刻。「篆」亦可指漢字古文字發展過程中最後的階段的書體,因為稍後發展出來的隸書,已脫離了古文字的階段,於結構上已與更晚出的楷書無大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