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文言文意思
“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篁”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uáng

“篁”字的古汉语解释

huáng

1.名词 竹田。《史记·乐毅列传》:“蓟丘之植,植于汶。”

2.名词 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兮,终不见天。”

3.名词 竹子。陆游《初夏幽居》:“微风解箨看新。”

【引】名词 竹制的管形乐器。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

【徨竹】丛生的竹子。

“篁”国语辞典解释

huáng

名词
1.竹林、竹叢。《楚辭.屈原.九歌.山鬼》「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2.竹的通稱。唐.柳宗元〈清水驛叢竹天水趙云余手種一十二莖〉詩: 「簷下疏篁十二莖,襄陽從事寄幽情。」 唐.李商隱〈離思〉詩: 「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皇。竹名。
竹譜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堅,皮白如霜粉,大者宜作船,細者爲笛。
筍譜筍,八月生,皮黑紫色,其心實。
 又竹田也。
史記·樂毅傳薊丘之植,植于汶
徐廣曰:竹田曰
楚辭·九歌余處幽兮終不見天。
,竹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