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文言文意思
“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荒(简繁同形)
拼音:huāng
“荒”字的古汉语解释
huāng
1.形容词 荒芜;荒凉。《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又】〈名〉荒地。《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
【又】〈名〉荒 远、偏僻的地方。《过秦论》:“并吞八荒之心”
2.名词 荒年;灾荒。《陈州粜米》:“兀的赈济饥荒,你也该自省。”
3.动词 荒废。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4.形容词 放纵;逸乐。《资治通鉴·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
【荒服】离都城二千五百里的地区,是五服中最远的地方,也指边远地区。
“荒”国语辞典解释
huāng
动词1.廢棄。《說文解字.艸部》:「荒,蕪也。」 例: 「荒廢」 、「荒蕪」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2.沉溺。例: 「荒淫」 。《金史.卷七〇.撒改傳》:「遼主荒于遊畋,政事怠廢。」
3.擴大。《詩經.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列子.楊朱》:「禹纂業事讎,惟荒土功。」
4.驚慌、忙亂。通「慌」 。唐.盧藏用〈陳子昂別傳〉:「(段簡)將欲害之,子昂荒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 《劉知遠諸宮調.第二》:「知遠聽得道,好驚荒,別了三翁,急出祠堂。」
名词
1.還未開墾的田地。例: 「墾荒」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晉書.卷九〇.良吏傳.王宏傳》:「督勸開荒五千餘頃,而熟田常課頃畝不減。」
2.邊遠的地方。例: 「八荒九垓」 。《楚辭.屈原.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三國演義》第九一回:「我奉王命,問罪遐荒。」
3.凶年,農作物歉收的日子。例: 「救荒」 、「逃荒」 、「飢荒」 。清.魏源〈吳農備荒議上〉:「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
4.事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例: 「水荒」 、「屋荒」 、「師資荒」 。
5.破爛廢棄的物品。例: 「收荒」 、「拾荒」 。
形容词
1.空曠冷清、偏僻。例: 「荒涼」 、「荒郊野外」 。唐.吳融〈野廟〉詩: 「古原荒廟揜莓苔,何處喧喧鼓笛來。」
2.不合情理的、不實在的。例: 「荒誕」 、「荒謬」 、「荒唐」 。《紅樓夢》第一〇〇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的公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光切,音肓。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
周語田疇荒蕪。
韓詩外傳四穀不升謂之荒。
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
又廢也。
書·蔡仲之命無荒棄朕命。
傳無廢棄我命。
又大也。
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書·益稷惟荒度土功。
傳大治度水土之功。
又書·禹貢五百里荒服。
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又掩也。
詩·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又空也。
吳語荒成不盟。
又蒙也。
禮·喪大記註在旁曰帷,在上曰荒。
又集韻同慌。
楚辭·哀郢荒忽其焉極。
又通肓。
史記·扁鵲列傳搦髓腦揲荒。
註荒,膏荒也。
又地名。
水經注荒谷東岸有冶父城。
梁元帝·𤣥覽賦夕瞻荒谷之寺。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大歲在己曰大荒落。
又姓,見通志·氏族略。考證:〔吳語荒城不盟。〕 謹照原文城改成。
“荒”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艸」,「巟」聲,本義是荒廢、荒蕪。詳解: 金文從「艸」,「巟」聲,本義是荒廢、荒蕪,《說文》:「荒,蕪也。从艸,㠩聲。一曰艸淹地也。」
傳世文獻有用作本義,指田地無人耕作,雜草叢生。《禮記.曲禮上》:「地廣大,荒而不治。」鄭玄注:「荒,穢也。」又《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
「荒」從田地的荒廢引申指人的懈怠荒廢,金文即有「怠荒」一詞,與「嚴敬」相對。中山王方壺:「嚴敬不敢怠荒。」傳世文獻亦有相近用法,《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鄭玄箋:「荒,廢亂也。」
戰國竹簡或以「巟」表示「荒」,指荒廢,《上博竹書五.三德》簡7:「喜樂無堇(限)度,是胃(謂)大巟(荒),皇天弗京(諒),必復之㠯(以)憂喪。」參見「巟」。
漢帛書則以「芒」讀為「荒」,《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24行:「主失立(位)則國芒(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胃(謂)頖國。」意指主上失去地位則國家荒廢,臣子失去名位則不能行使命令,這就是國家的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