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国语辞典解释
chuāng
名词1.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例: 「頭瘡」 、「膿瘡」 。《政和證類本草.卷一一.草部下品》:「五毒草,味酸、平、無毒。根主癰疽惡瘡。」
2.創傷、外傷。例: 「刀瘡」 。《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
“疮”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𠀤音瑲。玉篇瘡,痍也。
集韻痏也。
韻會瘍也,痍也。
釋名瘡,牫也,𢦤毀體使傷也。
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
註創痏謂瘢痕。
南史·宋武帝紀虎魄療金瘡。
又集韻磢霜切。義同。
“疮”形意通解
略說: 從「疒」,「倉」聲。本義是傷口、外傷,本作「創」。詳解: 從「疒」,「倉」聲。本義是傷口、外傷,本作「創」。《說文》無「瘡」字。《說文》:「刅,傷也。从刃从一。創,或从刀,倉聲。」《玉篇.疒部》:「瘡,瘡痍也。古作創。」如《戰國策.楚策四》:「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三國演義》第56回:「(周瑜)箭瘡未癒,因怒氣沖激,瘡口迸裂,昏絕於地。」
「瘡」後來專指潰瘍、瘡癤,乃皮膚病名。如《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飲人以水,及以洗瘡,或多愈者。」《顏氏家訓.名實》:「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
「瘡」又引申表示民生疾苦。如《鹽鐵論.國疾》:「然其禍累世不復,瘡痍至今未息。」「痍」亦指創傷。唐代杜甫〈壯遊〉:「上感九廟焚,下憫萬人瘡。」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