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文言文意思
“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疽(简繁同形)
拼音:jū
“疽”字的古汉语解释
jū
1.名词 一种毒疮。《后汉书·华佗传》:“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
2.名词 比喻祸害。《后汉书·虞诩传》:“诩恐其疽食侵注而无限极。”
“疽”国语辞典解释
jū
名词一種毒瘡。多生於肩、背、臀等處。明.張自烈《正字通.疒部》:「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聊齋志異.卷一一.王十》:「(蒺藜)骨朵擊處,皆成巨疽,渾身腐潰,臭不可近。」
“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七余切集韻千余切韻會七餘切,𠀤音苴。說文久癰也。
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調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
左傳·襄十九年荀偃癉疽注癉疽,惡創。
疏疽癰也。
史記·孫吳傳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又集韻子與切正韻再呂切,𠀤苴上聲。
集韻㾛疽,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