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文言文意思
“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皇(简繁同形)
拼音:huáng
“皇”字的古汉语解释
huáng
1.形容词 大。《诗经·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2.形容词 对已故长辈的尊称。《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3.名词 君主;皇帝。《阿房宫赋》:“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4.名词 传说中的雌凤,后写作“凰”。《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5.形容词 通“遑”。闲暇;闲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不皇启处。”
6.副词 通“况”,况且。《尚书大传·甫刑》:“君子之于人也,有其语也,无不听者;皇于听狱乎?”
【皇古】远古。
【皇皇】⒈堂皇,盛大的样子。⒉光明的样子。⒊四通八达的样子。⒋通“惶惶”,心神不安的样子。⒌通“遑遑”,心神不安的样子。⒍匆忙的样子。
【皇祇】⒈地神。⒉天地之神。
【皇穹】指天。
“皇”国语辞典解释
huáng
形容词1.大、偉大。例: 「冠冕堂皇」 。《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唐.柳宗元〈天對〉:「皇熙亹亹,胡棟胡宇!」
2.莊盛、輝煌。《詩經.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將授志趨。」
3.美。《詩經.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後漢書.卷八〇.文苑傳上.傅毅傳》:「武丁興商,伊宗皇士。」
4.有關君主的。例: 「皇宮」 、「皇恩」 、「皇位」 。《楚辭.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文選.班固.東都賦》:「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
名词
1.天。《楚辭.屈原.離騷》:「陟陞皇之赦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漢.王逸.注:「皇,皇天也。」 《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皇再命而紹卹兮,乃云眷乎建武。」 唐.章懷太子.注:「皇,天也。」
2.君主。例: 「三皇五帝」 、「女皇」 。
3.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皇頡。
动词
匡正。《詩經.豳風.播斧》:「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黃。說文大也。
風俗通天也。
爾雅·釋天疏尊而君之,則稱皇天。
書·大禹謨皇天眷命。
又湯誥惟皇上帝。
傳皇,大。上帝,天也。
又三皇,伏犧,神農,黃帝是也。
尚書·序疏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風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
又有天下者之通稱。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號也。號之爲皇者,煌煌人莫違也。
書·呂𠛬皇帝淸問下民。
詩·大雅皇王維辟。
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
蔡邕·獨斷皇帝,至尊之稱也。上古天子庖犧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殷,周稱王。秦幷以爲號,漢因之不改。
前漢·高帝紀漢王卽皇帝位,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又尊太公爲太上皇。
註太上,極尊之稱。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冶國,故不言帝。
明制太子稱皇,諸王以下不稱皇,皇族各戚屬宗人府掌之。
又禮·曲禮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註更設稱號,尊神異于人也。
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五年,親祀玉皇於朝元殿。
註玉皇,天帝聖號。
又鴻苞博蒐佛一稱覺皇。
又博雅美也。
詩·大雅思皇多士。
又爾雅·釋言皇正也。
詩·豳風四國是皇。
又莊盛也。
儀禮·聘禮賔入門皇。
又美盛貌。
詩·大雅穆穆皇皇。
又猶煌煌也。
詩·小雅皇皇者華。
爾雅·釋言皇,華也。
疏草木之華一名皇。
又猶熒熒也。
揚子·太𤣥經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又猶栖栖也。
禮·檀弓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又於皇,歎美辭。
詩·周頌於皇來牟。
註於,音烏。
又聿皇,疾貌。
前漢·揚雄·校獵賦武騎聿皇。
又遹皇,往來貌。
張衡·思𤣥賦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
又冠名。上畫羽飾也。
禮·王制有虞氏皇而祭。
又屏風名。王坐所置也。
周禮·天官掌次設皇邸。
又舞名。析五采羽,持以舞也。
周禮·地官舞師掌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
註皇或爲䍿。
又鳳皇,靈鳥也。
書·益稷鳳皇來儀。
傳雄曰鳳,雌曰皇。皇,通作凰。
集韻亦作䳨。
又爾雅·釋鳥疏皇,一名黃鳥。俗呼爲黃離留。
又爾雅·釋草疏皇,一名守田。似燕麥子,如彫胡米,生廢田中。
又埤雅驪馬黃白曰皇。
詩·豳風皇駁其馬。
又星名。
前漢·天文志歲星,十月出,名天皇。
又國皇星,大而赤。
又餘皇,舟名。
左傳·昭十七年楚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俗作艅艎。
又矞皇,神名。
前漢·司馬相如傳前長離而後矞皇。
史記作潏湟。
又冢前闕曰皇。
左傳·莊十九年葬于絰皇。
又寢門闕曰皇。
左傳·宣十三年屨及于窒皇。
又室無四壁曰皇。
前漢·胡建傳列坐堂皇上。
博雅作堭,非。
又㵎名。
詩·大雅夾其皇㵎。
又山水名。
山海經皇人之山,皇水出焉。
又地名。
春秋·昭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
又姓。
左傳疏宋戴公子皇父,其子孫以皇爲氏。
又皇甫,複姓。
又諡法靖民則法曰皇。
又與遑偟徨𠀤通。
左傳·昭三十二年不皇啓處。
詩·小雅作遑。
爾雅·釋訓作偟,暇也。
前漢·揚雄甘泉賦溶方皇于西淸。
註猶仿偟也。一作彷徨。
又正韻戸廣切,黃上聲。
禮·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陸德明讀。
又正韻于放切,黃去聲。義同。徐邈讀。
又集韻羽兩切,音往。皇皇,祭祀之儀。
禮·少儀註皇,讀如歸往之往。
疏謂心所繫往,孝子祭祀,威儀嚴正,必有繼屬,故齊齊皇皇也。
詩·魯頌烝烝皇皇。
箋皇皇,當作暀暀。猶往往也。
說文本从自,始也。
徐曰自,從也。故爲始也。今省作白。考證:〔爾雅·釋天疏尊而君子,則稱皇天。〕 謹照原文君子改君之。〔爾雅·釋言匡正也。〕 謹照原文文義匡改爲皇。〔前漢·天文志太歲,十月出,名天皇。〕 謹照原文太歲改歲星。
“皇”形意通解
略說: 「皇」字上面象插有羽毛的美玉,以裝飾冠冕,下面的「王」標聲,也兼表示王者所戴,本義是冠冕,引申為帝王。詳解: 「皇」字甲金文從◎從「王」聲。◎象上面插有翎羽的三叉形(或山字形)玉器,用作冠冕的裝飾,下部的「王」除了標聲之外,也兼表示這種冠飾是王者所佩戴,本義是冠冕。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三叉形玉冠飾,在三叉上各有三個孔用以插彩色羽毛,背面底部又有安插柄的孔,和甲骨文有長柄的字形吻合。這些三叉形玉飾出土時都位於死者的頭部附近。江蘇高淳朝墩頭遺址12號墓出土的良渚玉人頭戴三叉形冠,可以為證。《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玄注:「皇,冕屬也。畫羽飾也。」
「皇」字的本義是冠冕,最初由巫師或權貴所戴,後來稱君主為皇帝。由於插有羽飾的冠冕十分華麗,所以「皇」又有美麗之義,《廣雅.釋詁》:「皇,美也。」光輝燦爛之美稱為「煌」,又形容樂聲之美,鐘鼓鏗鏘悅耳稱為「鍠」、「韹」。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所以「皇」又有大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大也,美也,王孫鐘:「于我皇且(祖)文考」。金文凡「皇祖」、「皇考」皆是稱美之文(劉心源)。《說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又用作狀聲詞,是「鍠」的初文,沇兒鐘:「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又用作人名。
「皇」字的構形過去主要有三說:一說上部象火炬之形,象火光輝煌,是「煌」的初文(何琳儀、季旭昇)。二說上部象日光放射之形,是「煌」的初文(吳大澂),朱芳圃則認為下部是燈,上象燈光。三說上部象王之冠冕,上插有羽毛為飾(汪榮寶)。從出土良渚玉冠飾和玉人可證,汪榮寶的說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