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文言文意思
“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春(简繁同形)
拼音:chūn
“春”字的古汉语解释
chūn
1.名词 春。四季的第一季。《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泛指年。
2.名词 年岁,年龄。《苏武》:“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3.形容词 春意,生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晖】1.春阳,春光。李白《惜馀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春以留人。”2.喻母爱。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寸草心,报得三春。”
【春秋】1.时代名。指《春秋》所记载的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也指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的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指有所褒贬。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
【春社】祭祀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春闱】1.唐、宋礼部试士及明清会试,均在春季举行,称“春闱”。闱,考场。姚合《别胡逸》:“记得春同席试,逡巡何啻十年馀。”2.犹“春宫”。太子所居,也代指太子。陆贽《李勉太子太师制》:“辅翼春,是资教谕。”
“春”国语辞典解释
chūn
名词1.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生機。例: 「妙手回春」 。
4.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例: 「思春」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 「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形容词
春日的。例: 「春風」 、「春雷」 。
“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昌脣切集韻韻會樞倫切,𠀤蠢平聲。爾雅·釋天春爲靑陽。
註氣淸而溫陽。
周禮·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萬物。
公羊傳·隱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
註春者,天地開闢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東方曰春。
史記·天官書東方木主春。
前漢·律歷志陽氣動物,於時爲春。春,蠢也。物蠢生,廼動運。
又姓。
何氏姓苑春申君黃歇之後。
又酒名。
唐國史補酒有郢之富水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東春,劒南之燒春。
又花名。
花木考鸎粟別種名麗春。
又集韻尺尹切,音蠢。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皮侯而棲鵠,則春以功。
註春讀爲蠢。蠢,作也,出也。
“春”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多從「木」(或從「屮」)從「日」,「屯」聲。本義是春天。詳解: 甲骨文「春」的形體在各個類組卜辭中有所不同,大多數的字形從「木」(或從「屮」)從「日」,「屯」聲。也有從「生」,「屯」聲的字形,見《合集》20074。(裘錫圭)或者從「一」(象地平線)從「屮」,「屯」聲的字形,見《合集》8818。(王子揚)金文從「艸」從「日」(或從「月」,義同),「屯」聲。也有省略「艸」形寫作從「日」,「屯」聲的字形。戰國文字和小篆多寫作「萅」形,後來「聲旁「屯」和「艸」旁省併成「𡗗」形,逐漸變為「春」的字形。本義是春天。
甲骨文用作本義,用以紀時。如《合集》9660正:「來春不其受年。」貞問明年沒有豐收。從卜辭的內容來看,商代一歲只分為春、秋二時,四時的劃分是後世才出現。(參于省吾)
金文亦用作本義,如䜌書缶:「正月季春元日己丑。」又用作諸侯名和地名,如十五年相邦春平侯劍「相邦春平侯」、壽春府鼎「壽春𢊾(府)鼎」。
戰國竹簡也用本義,如《清華貳.繫年》簡67:「今春亓(其)會者(諸)侯,子亓(其)與臨之。」又用於書名,指古代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如《郭店簡.六德》簡25:「雚(觀)者(諸)《易》、《春秋》則亦才(在)壴(矣)。」
傳世文獻裡「春」從春天引申比喻生機勃發。如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北宋范成大〈雨後東郭梅開〉:「司花好事相邀勤,不著笙歌不肯春。」又指喜色,如北宋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呂使揭陽去,笑談面生春。」
「春」還表示男女情欲。如《詩.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南朝齊王融〈詠琵琶〉:「絲中傳意緒,花裏寄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