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文言文意思
“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昏(简繁同形)
拼音:hūn
“昏”字的古汉语解释
hūn
1.名词 黄昏;傍晚。《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害昏晓。”
2.形容词 黑暗;昏暗。《项脊轩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3.形容词 糊涂;迷乱。《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尝也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形容词 愚钝。《为学》:“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5.动词 失去知觉;昏迷。《范进中举》:“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
【又】视觉模糊。《新唐书·魏征传》:“臣眊昏,不能见。”
6.动词 通“婚”,结婚。《诗经·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昏”国语辞典解释
hūn
名词1.傍晚,日暮的時候。例: 「黃昏」 、「晨昏定省」 。《左傳.昭公十三年》:「自日中以爭,至於昏。」
2.婚姻。通「婚」 。《新唐書.卷二一五.突厥傳上》:「是時突厥再上書求昏,帝未報。」
形容词
1.暗,光線不明。例: 「昏暗」 、「昏黃」 。《文選.左思.吳都賦》:「揮袖風飄,而紅塵晝昏。」 《紅樓夢》第五回:「忽喇喇如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2.不明、不清楚。例: 「老眼昏花」 。唐.韓愈〈與崔群書〉:「目視昏花,尋常閒便不分人顏色。」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齣:「我老眼雖昏,早已看真了。」
3.神志不清的。例: 「頭昏」 、「昏頭昏腦」 。《書經.多方》:「乃大淫昏,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
4.不明事理的。例: 「昏庸」 、「昏君」 。
动词
1.喪失知覺。例: 「昏迷」 、「昏厥」 。《聊齋志異.卷一.鬼哭》:「先是,閽人王姓者,疾篤,昏不知人者數日矣。」
2.迷惑。《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昏於小利,惑於嗜欲。」
“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昆切,音閽。說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爾雅·釋詁昏,代也。
註代,明也。
疏日入後二刻半爲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
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
周禮·秋官·司寤氏註日入三刻爲昏,不盡三刻爲明。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又詩·邶風宴爾新昏。
儀禮·士昏禮註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爲昏。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
註妻父曰昏,重昏爲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又書·益稷下民昏墊。
傳昏瞀墊溺。
又書·盤庚不昏作勞。
傳昏,彊也。
又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
傳昏,亂也。
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爲亂也。
又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
註未名曰昏。
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
又集韻呼困切,音𠉣。暗也。亦姓。
又韻補叶許云切。
曹大家ɡū·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又叶許懸切。
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隷首策亂,陳子籌昏。
“昏”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日」從「氏」,「氏」是「氐」之省,有低下之意,字象日落(許慎)。「昏」是日落後天黑的一段時間(參郭沫若、姚孝遂)。引伸為闇昧、昏庸。詳解: 甲骨文從「日」從「氏」,「氏」是「氐」之省,有低下之意,字象日落(許慎)。「昏」是日落後天黑的一段時間(參郭沫若、姚孝遂)。《書.堯典》孔穎達疏:「日入後二刻半為昏」,《說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段玉裁注:「『一曰民聲』此四字蓋淺人所增,非許本書,宜刪。凡全書內昏聲之字皆不從民,有從民者訛也。」引伸為闇昧、昏庸。
甲骨「昏」、[欠耳](「聞」)二字有別。金文未見「昏」字,西周中期以後,「昏」、「婚」用法始與「聞」相通,借「聞」字以表示昏庸、婚姻之意,參見「聞」。漢帛書「昏」字不從「氏」而從「民」,「民」是「昏」的聲符。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黃昏,如《合集》29272:「旦至于昏不雨」,意指早晨至黃昏沒有下雨。
戰國竹簡讀作「聞」,表示聽到,《郭店簡.老子乙》簡9:「上士昏(聞)道」。又通假作「問」,《上博竹書二.子羔》簡9:「子羔昏(問)於孔子」。
漢帛書表示黃昏,《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54行:「昬(昏)而休,明而起。」意謂黃昏休息,天明起來,相當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