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文言文意思
“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川(简繁同形)
拼音:chuān
“川”字的古汉语解释
chuān
1.名词 河流,水道。《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长歌行》:“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2.名词 平地,平原。《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川流】1.比喻往来不息,盛行不衰。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2.比喻浸润、滋长。《礼记·中庸》:“小德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川气】水面的雾气。
【川游】泅水渡河。
“川”国语辞典解释
chuān
名词1.河流。例: 「河川」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大陸地區四川省的簡稱。
动词
一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置於開水中,水一開即刻撈起。例: 「川肉片」 。
“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
爾雅·釋水湀闢流川。
註通流。
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又過辨回川。
註旋流。
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
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
傳大川四瀆。
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
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
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
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
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
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
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
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
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
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註川,竅也。
又叶樞倫切,音春。
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
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勢。〕 謹照原文勢改埶。
“川”形意通解
略說: 象河川形。甲骨文本作水流之貌,後來中間象水的部分簡化成一條綫。詳解: 甲骨文中「川」、「水」用法非常相似,如卜辭有「不水」、「其水」,同時亦有「不川」、「其川」的說法。「水」、「川」在這裏都解作水災,因此「不川」即是「不發大水」的意思。「川」字在甲骨文中也可用作河神。如《合集》28180:「即川燎,又(有)雨」,指用燎祭法向河神祭祀祈雨。古文獻中亦保留了相同的用法,如《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朱熹注:「山川,山川之神也。」「川」字亦有用作地名,如《合集》21661:「丁歸才(在)川人」,即指在川地的人歸來。另外甲骨文亦經常出現「川浥」的地名。
「川」在金文中,可用作水流。傳世古籍中屢見這種用法,如《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川」在金文亦可用為「甽」,讀作「畎」,借指低平得水肥沃之地。宜侯夨簋:「易(賜)土,厥川二百□。」《集韻.迥韻》云:「畎,田畝也。」有以為「川」字後來由借用為田地義,引申成田地的單位詞,譬如五杞衛鼎:「縈二川」,即指是要圍繞二川之地(參黃盛璋)。可參看「甽」。
戰國簡帛中,「川」字曾通假作「順」,如《成之聞之》:「君子治人侖(倫)以川天德。」又通假作「坤」,如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有「川」卦,傳世《易》作「坤」。王引之《經異述聞》云:「乾坤字正當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最後,「川」字亦有通假為「穿」,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丙篇:「不可以川□,大不訓(順)」,這裏「川」讀為「穿」,指穿壁、穿地之事(李學勤)。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