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言文意思
“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傳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chuán/zhuàn
“传”字的古汉语解释
chuán
1.动词 传递;传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动词 传给;授与。《原君》:“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3.动词 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动词 流传。《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
5.名词 流传的文字。《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zhuàn
1.名词 驿舍;客站。《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2.名词 驿车。《韩非子·喻老》:“遽传不用。”(遽:驿车。)
3.名词 文字记载。又常指一种文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传。”
【又】<名为动>为……作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2.明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以别于北杂剧。
【传衣】传授师法;继承师业。李商隐《谢书》:“自蒙半夜传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传乘】古代兵车。《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幰xiǎn:帷幔。)
【传注】阐释经义的文字。韩愈《与李祕书论小功不税书》:“无乃别有所指,而传者失其宗乎?”
“传”国语辞典解释
chuán
动词1.由一方交給另一方或由上代交給下代。例: 「傳球」 、「傳承」 、「流傳」 。《墨子.所染》:「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2.教授。例: 「傳授」 、「傳藝」 、「傳道」 。《西遊記》第二回:「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3.轉交、遞送。例: 「傳球」 、「傳話」 。
4.下令叫喚。叫、命令人來。例: 「傳人」 、「傳喚」 。
5.輾轉流布。例: 「傳染」 、「宣傳」 、「傳播」 。
6.表達、表現。例: 「傳神」 、「眉目傳情」 。
7.接導。例: 「傳電」 、「傳熱」 。
zhuàn
名词1.驛站。《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 《後漢書.卷四六.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
2.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例: 《左傳》、《公羊傳》。
3.記載某人一生事跡的文字。例: 「小傳」 、「自傳」 。
“传”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𠀤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
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
釋文傳,直專反。
又丁戀反。
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
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
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
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
註移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株戀切,專去聲。傳舍。
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
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又說文遽也,驛遞曰傳。
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
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又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又關傳。
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
後漢·𨻰蕃傳投傳而去。
註符也。丁戀切。
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又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
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又續也。
孟子傳食於諸侯。
又叶重倫切,音𨻰。
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又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考證:〔左傳·莊九年傳乗而歸。註傳乗,乗他小車。〕 謹照原文省小字。〔註傳,直專反。〕 謹照原書註改釋文。〔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度枕几不傳。〕 謹照原文簟度改簟席。〔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註張晏曰,信也,〕 謹按張晏曰云云乃漢書註,非周禮註。註字上增前漢文帝紀五字。
“传”形意通解
略說: 「傳」字甲金文從「人」,「專」聲。本義是驛站所設的車馬(許慎),後引申有傳遞或傳記之義。詳解: 「傳」字甲金文從「人」,「專」聲。本義是驛站所設的車馬(許慎),後引申有傳遞或傳記之義。《說文》:「傳,遽也。从人,專聲。」段玉裁注:「按傳者,如今之驛馬。驛必有舍,故曰傳舍。」傳世古籍「傳」亦有指驛站所設的車馬,《爾雅.釋言》:「馹、遽,傳也。」郭璞注:「皆傳車驛馬之名。」《周禮.秋官.行夫》:「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鄭玄注:「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又《左傳.成公五年》:「晉侯以傳召伯宗。」杜預注:「傳,驛。」
金文「傳」字或從「辵」,聲符「專」或省去「寸」形;或改「寸」為「刀」,詳參王命虎符字形。戰國文字亦有從「辵」,聲符「叀」下改從「口」形。秦簡、漢帛書、《說文》小篆則從「人」,「專」聲,與甲骨文同。
甲骨文詞義不詳,疑用作本義,指驛車。《合集》8383:「傳丘。」《合集》9100:「傳以𥁑[白(伯)]」,可能指用傳車把𥁑伯送來(劉興隆、馬如森)。
金文「傳」用作本義,指驛車。散氏盤:「實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傳棄之。」「有散氏心賊」為「有賊散氏心」之倒文,全句指我有傷害散氏的心,則鞭打我千次,罰我千金,以驛車流放我。又引申指傳舍、驛站,王命龍節:「王命:命傳賃(任)一檐(擔)飤之」,意謂王命:命令傳舍的官吏,並給持節者一擔食物。又用作人名,傳乍父戊尊:「傳乍(作)父戊寶尊彝。」
戰國竹簡「傳」指傳位,《郭店簡.唐虞之道》簡13-14:「禪而不傳」,指禪讓而不傳位予繼嗣。又「傳」指拘傳,《包山楚簡》簡120:「或殺下蔡人佘睪,小人命為棨以傳之。」全句指或者是他殺了下蔡人佘睪,在下請命發出文書以拘捕他。
傳世文獻中,「傳」從驛站所設的車馬引申出符信的意思,《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鄭玄注:「傳,如今移過所文書。」由此加以引申,「傳」便有了文字記錄、傳記之義,《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另「傳」亦從驛站所設的車馬引申有傳達、傳送之義,《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全句指德政的流行,比設立驛站而傳遞命令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