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文言文意思
“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陌”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陌”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田间小道。古代称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陌;阡陌合称指田间道路。《桃花源记》:“阡交通,鸡犬相闻。”

【又】泛指路;街道。《柳毅传》:“公,乃上人也,而能急之。”

bǎi

名词 一百文钱。《窦娥冤》:“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儿。”

“陌”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田間東西向的小路。另有一說為南北向。例: 「阡陌縱橫」《史記.卷五.秦本紀》「為田開阡陌。」 司馬貞索隱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漢.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後泛指小路。晉.陶淵明〈詠荊軻〉詩: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2.市中街道。《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 唐.王昌齡〈閨怨〉詩: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副词
突然。同「驀」《劉知遠諸宮調.第二》「正是相別,陌聞人叫。」 《三國志平話.卷中》「眾官未吃,陌聞一聲響亮若雷。」

“陌”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正韻莫白切韻會莫百切,𠀤音貊。
玉篇也。詳前阡字註。
 又市中街也。
後漢·袁紹傳塡接街
 又釋名綃頭或曰頭,言其從後橫而前也。齊人謂之㡋。◎按頭之,當與帞通。
 又姓。見正字通
 又唐韻正古音莫各反。
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
楚辭·九思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川谷兮淵淵,山峊兮硌硌。
魏文帝·上桑詩披荆棘,求阡,側足獨窘,步路局窄。虎豹嘷動,雞驚禽失,羣鳴相索。窄,古音作。
 又借作百。
五代史·王章傳緡錢出入,皆以八十爲,章減其出者三。
夢溪筆談今之數錢,百錢謂之。借字用之。
正韻亦作佰。

“陌”形意通解

略說: 從「𨸏」,「」聲,表示田間小路。

詳解: 從「𨸏」,「」聲,表示田間小路。《史記‧秦本紀》:「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司馬貞索隱引應劭《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可指道路。《文選‧沈約〈學省愁臥〉》:「秋風吹廣陌,蕭瑟入南闈。」李善注引《廣雅》陌,道也。

  「」也指街道。《後漢書‧蔡邕傳》:「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也用作量詞。《梁書‧武帝紀下》:「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非物有貴賤,是心有顛倒。至於遠方,日更滋甚。豈直國有異政,乃至家有殊俗,徒亂王制,無益民財。自今可通用足陌錢。《兒女英雄傳》第21回:「也有拿陌紙錢來的;也有糊個紙包袱,裝些錁錠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