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侔”文言文意思
“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侔(简繁同形)
拼音:móu
“侔”字的古汉语解释
móu
1.形容词 相等;等同。《庄子·外物》:“海水震荡,声侔鬼神。”
2.动词 通“牟”,取;求取。《韩非子·五蠹》:“商工之民……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侔踪】与……行迹、行为相同。
“侔”国语辞典解释
móu
动词1.相等。《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一言之譽,東陵侔於西山。」 唐.陳鴻《長恨傳》:「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宮,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矣。」
2.獲取。同「牟」 。《韓非子.五蠹》:「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侔”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正韻莫侯切,𠀤音謀。說文齊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疏數必侔。
註侔猶均也。
又凡爲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註侔,上下等也。
又莊子·大宗師畸於人而侔於天。
又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言努力謂之侔莫。
又與蟊蛑𠀤同。食苗蟲也。見漢海廟𥓓 又叶蒙晡切,音模。
權德輿幾銘冲用爲工,方寸爲鑪。周行不殆,造物不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