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国语辞典解释
ná
动词1.用手取物或持物。《老殘遊記》第四回:「一手提著燈籠,一手拿著個雙紅名帖。」
2.捕捉。例: 「緝拿」 、「捉拿人犯」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你這孩子,纔叫狗拿耗子呢!」
3.用。《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拿帖子請你,自然是好意。」
4.要挾、為難。《紅樓夢》第九一回:「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
5.掌握、主持。例: 「拿權」 、「拿主意」 。
6.裝模作樣。例: 「拿翹」 、「拿架子」 。《鏡花緣》第二回:「一味花言巧語,這樣拿腔作勢未免太過分了。」
介词
把。《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幸而聲名不大,外國人不拿他放在心上。」
“拿”康熙字典解释
俗拏字。“拿”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合」聲,本義為用手取。詳解: 從「手」,「合」聲,本義為用手取。宋王之道〈春雪和袁望回〉之一:「老夫僵不掃,稚子走爭拿。」《水滸傳》第5回:「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
「拿」也用作強力取。《紅樓夢》第93回:「原是明兒可到,誰知京外拿車,把車上的東西,不由分說,都掀在地下。」
「拿」也表示抓拿,同「拏」,參見「拏」。《三國演義》第66回:「操連夜點起甲兵三千,圍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紅樓夢》第69回:「人家養貓拿耗子,我的貓倒咬雞!」
「拿」還表示把握,掌握。清李漁《奈何天‧籌餉》:「多便不許,三倍利錢是拿得穩的。」
「拿」也用作介詞,表示憑藉的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儒林外史》第21回:「我方纔不是說的,人家拿大錢請先生教子弟,還不肯讀。」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