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文言文意思
“衲”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衲(简繁同形)
拼音:nà
“衲”字的古汉语解释
nà
名词 和尚的衣服。和尚穿的衣服多用碎布拼纳而成,由此得名。僧衣也叫衲衣。
【又】和尚的代称或自称。戴叔伦《题横山寺》:“老衲供茶碗,夕阳送客舟。”
“衲”国语辞典解释
nà
名词1.僧、和尚。唐.戴叔倫〈題橫山寺〉詩: 「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
2.僧衣。唐.戴叔倫〈寄贈翠巖奉上人〉詩: 「挂衲雲林淨,翻經石榻涼。」 《紅樓夢.第二五》:「破衲芒鞋無住跡,腌臢更有滿頭瘡。」
动词
縫補、縫織。宋.劉克莊〈同孫季蕃遊淨居諸庵〉詩: 「戒衣皆自衲,因講始停針。」
“衲”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奴荅切集韻諾荅切,𠀤音納。廣韻補衲,紩也。
又僧衣曰衲。
蘇軾詩欲敎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
又百衲,琴名。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義同。
玉篇或作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