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文言文意思
“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赧(简繁同形)
拼音:nǎn
“赧”字的古汉语解释
nǎn
1.动词 (因羞愧等)脸色泛红。《孟子·滕文公》:“未同而言,观其色赧然。”《训俭示康》:“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2.动词 忧惧。《国语·楚语上》:“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不则赧。”
“赧”国语辞典解释
nǎn
形容词害羞慚愧而臉紅。例: 「赧顏」 、「羞赧」 。《孟子.滕文公下》:「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唐.沈既濟《任氏傳》:「鄭子赧而隱。」
“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奴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版切,𠀤音戁。說文面慚赤也。
孟子觀其色赧赧然。
趙岐註面赤,心不正之貌。
說文作𧹠。
集韻或从皮作𧹞,亦作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