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文言文意思
“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赭(简繁同形)
拼音:zhě
“赭”字的古汉语解释
zhě
1.名词 红土。《管子·地数》:“上有赭者,下有铁。”
【引】红褐色。《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石色赭黄。”
2.动词 伐去树木,使山光秃秃。《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赭”国语辞典解释
zhě
名词紅褐色的土。《說文解字.赤部》:「赭,赤土也。」 《管子.地數》:「上有赭者,下有鐵。」
形容词
紫紅色的。例: 「赭衣」 。《新五代史.卷五二.雜傳.杜重威傳》:「契丹賜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諸軍。」
动词
燒光、燒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唐.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
“赭”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𠀤音者。說文赤土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其土則丹靑赭堊。
註赭,今之赤土也。
又博雅赤也。
詩·邶風赫如渥赭。
疏赫然而赤,如厚漬之丹赭。
史記·秦始皇紀伐湘山樹赭其山。
前漢·禮樂志霑汗赤沫流赭。
又赭衣,罪人服。
前漢·𠛬法志赭衣塞路。
荀子·正論篇殺赭衣而不準。
註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