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国语辞典解释
rú
名词1.短襖。《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 唐.杜甫〈新婚別〉詩: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2.幼兒用的圍兜。唐.白居易〈阿崔〉詩: 「膩剃新胎髮,香繃小繡襦。」
3.捕捉禽獸用的細密羅網。《周禮.夏官.羅氏》:「羅氏掌羅烏鳥,蜡則作羅襦。」 漢.鄭玄.注:「襦,細密之羅。」
“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儒。說文短衣也。
釋名襦,耎也,言溫耎也。
急就篇註短而施要曰襦。
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又釋名單襦如襦而無絮也。
又要襦,形如襦,其要上翹下齊要也。
又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襦,𨻰魏宋楚之閒謂之襂襦。
又西京雜記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
又周禮·夏官蜡則作羅襦。
又韻會或作𧝄。
晉書·劉弘傳持更者羸疾無𧝄給韋袍複帽。
“襦”形意通解
略說: 從「衣」,「需」聲,本義為短襖。詳解: 從「衣」,「需」聲,本義為短襖。「襦」不見於甲骨、金文,《說文》:「短衣也。从衣,需聲。一曰:㬮衣。」段玉裁注:「短衣也。《方言》:『襦,西南蜀漢之閒謂之曲領,或謂之襦』。《釋名》『有反閉襦,有單襦,有要襦。』颜注《急就篇》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襖之短者,袍若今之襖之長者。」先秦古籍用其本義,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襦」作短襖義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漢語閩南方言,廈門話的hiu,潮州話的hĩũ,民間多寫作「裘」,本字實為「襦」。
「襦」亦用作小孩涎圍,如唐詩〈阿崔〉(白居易):「膩剃新胎髮,香繃小繡襦。」
「襦」也通作「繻」,表示緊密羅網。如《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蜡則作羅襦。」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襦,細密之羅。」
《管子·禁藏》:「被蓑以當鎧鑐,菹笠以當盾櫓。」 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紹蘭:「鑐當為襦,涉上鎧旁金而誤。《説文》:『鎧,甲也。』襦,短衣也。」
「襦」在簡帛文字中還通作「儒」,如《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431》:朱(侏)襦(儒)食良(粱)肉,戰士食參(驂)駟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