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文言文意思
“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枘(简繁同形)
拼音:ruì
“枘”字的古汉语解释
ruì
名词 榫(sǔn)子;榫头。宋玉《九辨》:“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鉏鋙 jǔ yǔ:同“龃龉”,不相配合。)成语有“圆凿方枘”。
“枘”国语辞典解释
ruì
名词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 唐.司馬貞.索隱:「方枘是筍也,圜鑿是孔也。謂工人斲木,以方筍而內圜孔,不可入也。」 也稱為「榫頭」 。
“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𠀤音芮。玉篇柄枘。
類篇刻木耑所以入鑿。
莊子·天下篇鑿不圍枘。
循本註鑿非圍枘,而枘自入之。
宋玉·九辨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
又韻會通作內。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調其鑿內而合之。
又博雅枘,柱也。
又集韻奴困切,音嫩。草始生貌也。考證:〔宋玉·九辨圜枘而方鑿兮,吾固知鉏鋙而難入。〕 謹照原文枘改鑿。鑿改枘。知下增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