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文言文意思
“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裼”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裼”字的古汉语解释

动词 脱去上衣。《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名词 婴儿的衣被。《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载弄之瓦。”

“裼”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包覆嬰兒的被褥。《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 漢.毛亨.傳:「裼,褓也。」

名词
古代加在皮裘外面的長衣,相當於現在的披風。《孟子.公孫丑上》「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动词
1.穿上長衣。《禮記.玉藻》「不文飾也,不裼。」

2.袒露,脫去上衣露出身體。《史記.卷七〇.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唐.司馬貞.索隱:「裼,袒也。謂袒而見肉也。」

“裼”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𠀤音錫。
爾雅·釋訓,肉袒也。
詩詁去上衣曰
玉篇脫衣見體也。
 又裘單曰
禮·玉藻裘之也,見美也。
裘上加衣,衣雖加,他服猶開,露衣見之美,以爲敬也。
 又他計切,音替。
詩·小雅載衣之
褓也。
褓,夜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