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言文意思
“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儒(简繁同形)
拼音:rú
“儒”字的古汉语解释
rú
1.名词 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门担任礼仪、教育等职务的知识分子。《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名词 儒家。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中山狼传》:“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
3.名词 泛称读书人;知识分子;学者。《教战守策》:“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4.形容词 通“懦”。《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则嗜乎饮食。”
【儒将】有文人风度的将领;文官出身的将领。
【儒吏】儒生出身的官吏。
【儒生】信奉儒家学说的人;读书人。
【儒素】儒者的品德操行。
【儒雅】博学的儒生。指儒家的思想。风度温文尔雅。兼比喻富有学问之意。
“儒”国语辞典解释
rú
名词1.術士,古代指有某種特殊技能或知識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儒,術士之偁。」 《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2.學者、讀書人。例: 「博學鴻儒」 。《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
3.孔子所創的思想學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4.參見「侏儒」 條。
形容词
懦弱畏事。通「懦」 。《魏書.卷八八.良吏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
“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襦。學者之稱。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
周禮·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又侏儒,短人也。
又侏儒,柱名,與株檽同。
韓愈·進學解欂櫨侏儒。
又與偄同。
隸釋魯峻孟郁𥓓儒作偄。
“儒”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人」,「需」聲,本義為術士。詳解: 從「人」,「需」聲,本義為術士,即周、秦、兩漢用以稱某些有專門知識、技藝的人。《說文》:「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 《周禮‧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藝以教民者。」
「儒」可指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亦泛指讀書人。《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
「儒」還表示孔子創立的學派,儒家。《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
「儒」亦指儒家經學。《漢書‧匡張孔馬傳贊》:「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
「儒」也表示懦弱。《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楊倞注:「偷謂苟避於事,儒亦謂懦弱畏事,皆嬾惰之義。」
「儒」還指柔順、謙和。《素問‧皮部論》:「少陰之陰,名曰樞儒。」王冰注:「儒,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