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溽”文言文意思
“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溽(简繁同形)
拼音:rù
“溽”字的古汉语解释
rù
1.形容词 湿。郭璞《江赋》:“林无不溽,岸无不津。”
【又】闷热。《梦溪笔谈·象数》:“众以为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淲燥,岂复有望?”
2.形容词 味浓。《礼记·儒行》:“其饮食不溽。”
“溽”国语辞典解释
rù
形容词1.潮溼。《文選.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2.濃厚。《禮記.儒行》:「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 唐.孔穎達.正義:「飲食不溽者,溽之言欲也,即濃厚也。」
“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而蜀切集韻韻會儒欲切,𠀤音辱。說文濕暑也。
禮·月令土潤溽暑。
又博雅濕也。
郭璞·江賦林無不溽。
又濃厚也。
禮·儒行其飮食不溽。
註恣滋味爲溽,溽之言欲也。
疏言飮食尚質,不濃厚也。
又水名。
穆天子傳已酉,天子飮于溽水之上。
又楊氏古音人余切。
古歸藏易需卦作溽字,同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