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文言文意思
“拜”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拜(简繁同形)
拼音:bài
“拜”字的古汉语解释
bài
1.动词 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后世指下跪叩头。《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又】拜见;谒见。。《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
2.动词 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动词 接受任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头俯在手上的一种礼节。
“拜”国语辞典解释
bài
动词1.一種禮節行為:(1)對人低頭拱手行禮,或兩手扶地跪下磕頭。例: 「交拜」 、「叩拜」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2)對神明的行禮。有時合掌,有時執香。例: 「入廟參拜」 、「吃齋拜佛」 。
2.為訪問人或看望人的客氣用語。例: 「回拜」 、「拜見」 。
3.祝賀。例: 「拜壽」 、「拜賀」 。
4.任官、授職。晉.李密〈陳情表〉:「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三國演義》第四回:「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名词
1.姓。如宋代有拜瑚。
2.電腦上八個位元合成的一組,稱為「拜」 。為英文byte的音譯。例: 「在早期,倚天中文系統中,一個中文字元占了兩個拜。」
“拜”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博怪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怪切,𠀤擺去聲。𢷎字重文。說文楊雄說,拜,从兩手下也。
禮·郊特牲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疏拜者,是服順也。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𢷎註稽首,頭至地也。頓首,頭叩地也。空首,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吉拜,拜而后稽顙。凶拜,稽顙而后拜。奇讀爲奇偶之奇,謂一拜也。褒讀爲報,再拜是也。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振動,戰栗變動之拜也。
詩詁一,稽首,謂下首至地稽留乃起。二,頓首,謂下手置首於地卽起。三,空首,謂下手首不至地。四,振動,謂恐悚迫蹙而下手。五,吉拜,謂雍容而下手。七,奇拜,謂禮𥳑不再拜也。八,褒拜,謂答拜也。九,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人拜也。
又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也。
𥠇天子傳膜拜而受。
又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
註謂磬折,頭與腰平。
又朝廷授官曰拜。
史記·淮隂侯傳至拜大將,乃信也。
後漢·左雄傳拜除如流,缺動百數。
又屈也。
詩·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詩詁攀下其枝,如人之拜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拜蔏藋。
註疑卽商陸。本作𢷎。
六書正譌又作𢫶。
“拜”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手」,「𠦪」聲,作「𢳎」。「𠦪」象植物有根之形,疑會用手連根拔起植物之意,是「拔」之初文(郭沫若、周清海),後音近假借為「拜」。詳解: 金文有三種字形,一種從「手」,「𠦪」聲,作「𢳎」。「𠦪」象植物有根之形,疑會用手連根拔起植物之意,是「拔」之初文(郭沫若、周清海),後音近假借為「拜」。
第二種字形從「手」從「頁」,象拜首至手之形(張光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第三種字形從「頁」,「𠦪」聲。戰國竹簡類化為從兩「手」。
金文有「拜手稽首」一詞,是至恭至敬之禮,跪而後兩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楚簋:「楚敢𢳎(拜)手稽首」,《尚書.益稷》:「皋陶拜手稽首。」《公羊傳》何休注:「頭至手曰拜手。」又是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善夫山鼎:「善夫𢳎(拜)稽首,受冊,佩以出。」
「拜」小篆作「𢳎」,《說文》:「𢳎,首至地也。从手、𠦪。𠦪音忽。拜,楊雄說:拜从兩手下。𣬓,古文拜。」段玉裁改作「首至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