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言文意思
“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白(简繁同形)
拼音:bái
“白”字的古汉语解释
bái
1.名词 白色。《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白质而黑章。”
2.形容词 纯洁;干净。《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问。”
3.形容词 明亮;光明。《赤壁则》:“相与枕藉手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形容词 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5.形容词 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各。”
6.动词 禀告;陈述。《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7.副词 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
8.名词 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左思《吴都赋》:“飞觞举白。”
【白衣】1.白色的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斯须改变如苍狗。”2.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后汉书·崔骃传》:“以为不宜与白会。”3.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闻之白,戒君勿言也。”
“白”国语辞典解释
bái
名词1.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2.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3.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 《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 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4.戲劇裡的對話。例: 「道白」 、「對白」 。
5.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1.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2.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3.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彰明、表明。例: 「真相大白」 、「含冤莫白」 。
5.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6.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例: 「白了他一眼。」
形容词
1.白色的。例: 「白紙」 、「白布」 、「藍天白雲」 。
2.潔淨的。例: 「潔白」 。
3.淺顯的。例: 「白話」 、「淺白」 。
4.率直、誠實。例: 「坦白」 。
5.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例: 「白飯」 、「白開水」 。
6.錯誤的。例: 「寫白字」 。
7.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例: 「白眼」 。
8.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 相對。例: 「白道」 。
副词
1.徒然。例: 「白跑一趟」 、「白來」 、「白費」 。《紅樓夢》第六〇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2.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例: 「白吃白喝」 。
3.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bó
(一)之讀音。“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𠀤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
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
爾雅·釋天秋爲白藏。
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
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又禮·檀弓殷人尚白。
又增韻素也。潔也。
易·賁卦白賁无咎。
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又說卦巽爲白。
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又明也。
禮·曾子問當室之白。
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
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
註白道,謂明道也。
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
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又白屋,以茅覆屋也。
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
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又白徒,猶白身。
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又白丁。
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又白民。
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又白著。
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
𨻰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又前漢·𠛬法志罪人爲白粲。
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𠛬也。
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又星名。
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又旗名。
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又罰爵名。
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又酒名。
禮·內則酒淸白。
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又稻曰白,黍曰黑。
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又馬名。
詩·秦風有馬白顚。
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猛獸名。
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
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又蟲名。
爾雅·釋蟲蟫白魚。
註衣書中蟲也。
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又草名。
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又三白,正月雪也。
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又五白,簙簺五木也。
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又梵言一年爲一白。
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又山名。
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
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
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又水名。
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又姓。黃帝後。
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又複姓。
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
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又玉篇告語也。
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𨻰義亦曰白。
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
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
印藪有白鸞氏。
註卽伯字。
又叶旁各切,音薄。
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又叶房密切,音弼。
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𦣹,古文自。疾二切。考證:〔禮·明堂位殷之太白。〕 謹照原文太白改大白。
“白”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大拇指之形(郭沫若),假借為白色的「白」。詳解: 甲金文象大拇指之形(郭沫若),假借為白色的「白」。大拇指是手指之首,所以古文字「白」引申可表示伯仲之「伯」,表示兄弟之中排行第一,年紀最長者。引申之,地位高的掌權者也可稱「伯」,如侯伯之「伯」。
甲骨文用作地名。又表示首領、方國的君主,《合集》36511:「多白(伯)正(征)盂方白(伯)炎」,「炎」是盂方首領的名字,表示多國君主征伐盂國國君炎。又表示白色,《合集》30022:「白羊」。《合集》9177正:「白馬」。古籍中有殷人崇尚白色的記載(《禮記.檀弓上》)。又假借為數詞「百」,《合集》1039:「尞(燎)白(百)人」,表示用一百個人牲進行燎祭。
金文表示白色,作冊大方鼎:「公賞乍(作)冊大白馬」。「作冊」是史官。甹鐘:「白金十勻(鈞)」,三十斤為一鈞,表示三百斤銀。《說文》:「銀,白金。」又表示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一,王伯姜鬲:「王白(伯)姜乍(作)尊鬲。」「王伯姜」是嫁給周王為妃的姜姓長女。全句意謂周王妃姜姓長女鑄造祭祀用的食器鬲。又讀為「伯」,表示首領,大盂鼎:「尸𤔲王臣十又三白(伯)。」表示十三個主管、首領。又表示爵等,趞曹鼎:「井(邢)白(伯)入右趞曹,立中廷。」表示邢伯進來,協助趞曹,站立在廷的中間。
戰國竹簡通假為「百」,《郭店簡.窮達以時》簡8:「白(百)里轉鬻五羊」,「百里」即百里奚,古書記載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楚國買回來的。又通假為「柏」,《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6:「北(邶)白(柏)舟」,即傳世本《詩.邶風.柏舟》一詩的篇名。又表示白色,《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34:「別黃、白、青」。《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57背:「肥豚、清酒、美白粱」。《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74:「白色」。馬王堆竹簡也表示白色,《馬王堆.合陰陽》簡132:「鼻汗脣白」,表示鼻子出汗,嘴唇發白。
高鴻縉、陳世輝、趙誠、姚孝遂則認為「白」象人面或人頭之形,後於其下加「人」為意符,是「皃」之初文,戰國秦文字又加「豸」作「貌」。古文字「白」讀作「伯」,表示首領、首腦、元首,是從人頭義引申而來。姚孝遂更指出人頭骨刻辭皆書「白」字,可以為證。姑備一說。
《說文》:「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陰數。凡白之屬皆从白。𦣺,古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