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文言文意思
“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敗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bài
“败”字的古汉语解释
bài
1.动词 毁坏;颓坏。《左传·僖公十五年》:“涉河,侯车败。”
【又】形容词 毁坏的。《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
2.形容词 腐败,凋残。《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芙蕖》:“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
3.动词 毁弃;背弃。《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4.动词 失败,指打败仗,亦指事情不成功。《殽之战》:“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又】<动使动>使……失败。《殽之战》:“败秦师于殽。”
【败北】溃败。北,回头跑,溃散。《史记·刺客列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
“败”国语辞典解释
bài
名词1.戰爭失利。《三國志.卷一〇.魏書.賈詡傳》「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 宋.蘇洵〈六國論〉:「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2.事不成功。例: 「不計成敗」 、「失敗為成功之母」 。
动词
1.打敗、戰勝。《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吳敗越王句踐會稽。」
2.被打敗。《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
3.破壞。《左傳.成公二年》:「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4.毀壞、損壞。例: 「屋敗梁頹」 。《書經.大禹謨》:「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5.腐爛。《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唐.孔穎達.正義:「郭璞云:『敗、臭壞也。』」
6.衰落。例: 「家敗人亡」 。
7.解除、消除。例: 「敗毒」 、「敗火」 。
形容词
1.被打敗的。例: 「敗軍之將」 。
2.凋殘的。例: 「枯枝敗葉」 、「殘花敗柳」 。宋.柳永〈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詞: 「敗荷零落,衰楊掩映。」
“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簿邁切,音浿。說文毀也。
爾雅·釋言覆也。
釋名潰也。
又壞也。
玉篇破也。
增韻損也。
又頹也。
易·需卦敬愼不敗也。
書·大禹謨反道敗德。
又左傳·文十年司敗註𨻰楚名司𡨥爲司敗。
論語𨻰司敗問,昭公知禮乎。
又爾雅·釋器肉謂之敗。
註臭壞。
論語魚餒而肉敗。
又廣韻補邁切集韻北邁切韻會正韻布怪切,𠀤音拜。破他曰敗。
增韻凡物不自敗而敗之,則北邁切。物自毀壞,則薄邁切。
詩·召南勿翦勿敗。
音義敗,必邁反。
又左傳·莊十一年凡師敵未𨻰曰敗,大崩曰敗績。
顏氏家訓江南學士讀左傳,口相傳述,自爲凡例。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敗,讀補敗反,諸記傳未見補敗反。徐仙民讀左氏,唯一處有此音。
又不言自敗敗人之別,此爲穿鑿耳。
又韻補叶蒲昧切。
荀子·賦篇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
“败”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敗」會毀壞禮器鼎之意。本義是破壞,引申為失敗。詳解: 甲骨文從「鼎」從「攴」,會毀壞鼎之意,鼎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多用於祭祀,毁壞祭器是十分嚴重的事。本義是破壞、損毁,引申為失敗。後來不從「鼎」而從「貝」,會拿棍棒之類東西毀壞貝。「貝」亦是「敗」的聲符(何琳儀、張美玲)。古文字中「鼎」、「貝」作為偏旁常常混用。金文從二「貝」,上「貝」形或省去下面兩筆,寫作「目」形。或不從「攴」而從「殳」,表示扑擊、損毁之意同。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敗壞,《合集》17318:「貞:亡(無)敗。」《合集》2274正:「敗王」,即「害王」(饒宗頤),表示對王有害。金文表示打敗,噩君啟車節:「大司馬卲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五年師[㫃史]簋:「敬母(毋)敗𨒪(績)」,表示虔敬(執事),不要戰敗。《尚書.湯誓》:「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陸宗達指出「𨒪」是「迹」的籀文,「敗績」的「績」本來應作「迹」,循道而行謂之「迹」,車不能循道而行謂之敗績。
戰國竹簡表示打敗,《清華簡二.繫年》簡19:「大敗衛師於睘」。《清華簡一.祭公》簡15:「藍(監)于夏商之旣敗」。《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46:「三軍大敗」。又表示失敗,《郭店竹簡.老子甲》簡11:「是以聖人亡(無)為古(故)亡(無)敗」。漢帛書也表示失敗,《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3行:「或以敗,或以成」。
《說文》:「敗,毀也。从攴、貝。敗賊皆从貝,會意。贁,籒文敗从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