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文言文意思
“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捭”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ǎi

“捭”字的古汉语解释

bǎi

1.动词 两手横击。庾信《竹枝赋》:“拉虎熊,予犹稚童。”

2.通“摆”,摆弄。卢仝《蚀》:“角插戟,尾风。”

bòi

通“擘”,分开;撕裂。《礼记·礼运》:“其燔黍豚。”

【引】排去。《淮南子·要略训》:“外天地,山川。”

“捭”国语辞典解释

bǎi

动词
1.兩手橫開向外旁擊。《說文解字.手部》「捭,兩手擊也。」

2.開。參見「捭闔」 條。

动词
分開。通「擘」《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 唐.孔穎達.正義:「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

“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比買切集韻韻會正韻補買切,𠀤拜上聲。
說文兩手擊也。一曰擲也。
左思·吳都賦莫不衂銳挫鋩,拉摧藏。
鳥獸莫不衂挫鋒鋩拉擲折挫之也。
 又與擺通。鬼谷子有闔篇,戰國時蘇秦學闔揣摩,之者開也,闔之者閉也。
 又集韻部買切,排上聲。義同。
 又普未切,音睥。毀也。與𢽛同。
 又韻會正韻𠀤博厄切,音蘖。
禮·禮運燔黍豚。
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熟之。
釋文或作擗。
 又作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