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文言文意思
“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承”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éng

“承”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éng

1.动词 捧着;托着。《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之。”

2.动词 承受;承接。《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恩于伟饯。”《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天景命。”

3.动词 承担。《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之。”

4.动词 继承;继续。《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籍有宦官。”

5.动词 连接。《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菲菲而宇。”

6.名词 接连的次第;位次。《左传·昭公十三年》:“及盟,子产争。”

7.动词 承认。《陈州粜米》:“拿到阶庭取下招。”

【承乏】谦辞。表示所任职因没有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丘《秋兴赋》:“摄官,猥厕朝列。”

【承风】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从化。”

【承欢】1.迎合别人的意旨,博取欢心。白居易《长恨歌》:“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2.指侍奉父母。骆宾王《上廉使启》:“膝下,驭潘舆于家园。”

【承教】受教,接受教令。

【承接】应酬,交际。

【承藉】1.凭藉。《隋书·长孙晟传》:“今若得尚公主,威灵。”2.继承先人的仕籍。藉,通“籍”。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有美誉。”

【承平】太平,治平相承。

【承前】1.继承前者,如前。2.以前。

【承祀】承奉祭祀,指继帝位。《汉书·韦贤传》:“世世,传之无穷。”

【承袭】继承;沿袭。

【承颜】1.顺从他人的脸色。多指侍奉尊长。2.言幸得见面。

【承运】秉承王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因用为称颂帝王的套语。明清诏书前头均称“奉天皇帝诏曰。”

【承旨】1.逢迎意旨。《后汉书·窦宪传》:“由是朝臣震慑,望风。”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命起居郎、舍人对仗,仗下,与百官皆出。”3.官名。其一属翰林院,其位置高于翰林学士;其二属枢密院。

【承制】1.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晋书·宣帝纪》:“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刻印,多所假授。”2.官名。苏舜钦《庆州败》:“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乳臭儿。”

“承”国语辞典解释

chéng

动词
1.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蒙受、接受。例: 「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擔當、負責。例: 「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名词
姓。如漢代有承宮。

“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𠀤音丞。
說文奉也。
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
詩·小雅筐是將。
 又受也。
禮·禮運是謂天之祜。
受天之福也。
 又增韻下載上也。
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天。
尚書·大傳庶人有石
屋柱下石也。
 又廣韻次也。
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
貢賦之次也。
 又繼也。
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
新故相,無彫落也。
 又止也。
詩·魯頌則莫我敢
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又通丞。
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
,佐也。
 又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州。
 又姓。
後漢·宮傳註姓,衞大夫成叔之後。
 又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又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陽縣。
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又集韻韻會𠀤持陵切,音懲。
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
,蓋楚言。
 又集韻類篇𠀤蒸上聲,與抍通。
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之。
出溺爲。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𠀤昨亙切,音贈。猶送也。
禮·文王世子賵賻含,皆有正焉。
讀爲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音證。縣名。
前漢·地理志東海郡縣。
應劭讀。
 又叶辰羊切,音常。
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休勳顯祚,永永無疆。於皇舊亭,苗嗣是
集韻或作𢪻。
 又作氶。

“承”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會兩手抬起一個人之意,本義是捧奉、抬高。

詳解: 甲金文「」從「」(象跪坐人形)從「」(象雙手),會兩手抬起一個人之意,本義是奉承、捧奉、抬高(許慎、孫海波、李孝定、沈培)。

  小篆在人形下面又增「」旁為義符。抬高一人即承擔起其身體,故「」又有承受、擔起之義。而傳承、承繼之義是從承受、接受引申而來。

  金文表示承受、擔任,小臣[言逨]簋:「白懋父承王令(命)」。《國語.齊語》:「余敢承天子之命」。令狐君壺:「承受屯(純)惪(德)」。《左傳.隱公八年》:「敢不承受君之明德。」梁十九年亡智鼎:「年萬不(丕)承」,表示萬年承受(君主的命令)。《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即「丕顯丕承」。又通作「」,冬季的祭祀名,中山王圓壺:「承(蒸)祀」,《爾雅.釋詁》:「蒸,祭也。

  戰國竹簡也表示承受,《清華簡一.皇門》簡4:「王用能承天之魯命。

  《說文》:「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