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文言文意思
“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撑”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ēng

“撑”字的古汉语解释

chēng

1.动词 抵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拄。”

2.动词 用篙行船。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诗:“渔子与舟人,折万张篙。”

3.名词 支柱。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坼,枝声窸窣。”

4.形容词 美,漂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便是月殿里姮娥,也没恁地。”

【撑拒】也作“牚拒”、“牚距”。1.撑持,抵住。2.争执。

“撑”国语辞典解释

chēng

动词
1.支持、抵住。例: 「撐持」《紅樓夢》第八三回:「別說是女人當不來,就是三頭六臂的男人,還撐不住呢!」

2.用竹篙撥水使船前進。例: 「撐篙」「撐船」

3.張開。例: 「撐傘」「撐線」

形容词
1.飽、充滿。例: 「吃多了,撐得難過。」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吃的來眼又睜,撐的來氣又喘。」

“撑”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丑庚切集韻抽庚切,𠀤音瞠。與樘同。
說文樘衺柱也。
廣韻撥也。
唐書·朱滔傳骸撐不掩。
韓愈·月蝕詩赤龍黑烏燒口熱,翎鬣倒側相搪撐。
 又集韻中庚切。義同。
 又叶抽良切,音倀。
司馬相如·長門賦刻木蘭以爲榱兮,飾文杏以爲梁。羅丰茸之遊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通雅䟫卽䠆。一作牚。今作撐。俗呼雌爭反。
正字通橕撐牚䟫,音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