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文言文意思
“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銮”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luán

“銮”字的古汉语解释

luán

1.名词 一种铃,常饰于帝王车子上。张衡《东京赋》:“声哕哕。”

2.名词 指皇帝的车驾。如“随銮”、“迎銮”。

“銮”国语辞典解释

luán

名词
1.繫在君王車駕上的鈴鐺。《說文解字.金部》「鑾,人君乘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之聲,聲龢則敬也。」 《南齊書.卷三.武帝本紀》「鳴青鑾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

2.君王的車駕,亦借指君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五齣:「江浦迎鑾,願領貔貅,扶新主持節復讎。」

“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洛官切集韻盧丸切正韻盧官切,𠀤音鸞。
說文人君乗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聲,和則敬也。
 又翰林志翰林院與金坡殿相接,故學士院號金鑾。
德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
 又集韻通作鸞。
古今注禮記云:行前朱鳥鸞也。前有鸞鳥,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爲鑾,或爲鸞,事一而義異也。
 又韻補叶閭員切,音攣。
劉邵·七華賦載金鉦,鳴玉鸞。鼓興雷起,野火雲延。

“銮”形意通解

略說:」從「」,「」聲,本義是安裝於軛首或車衡上的鈴。

詳解:」是古代繫在馬車上的儀鈴,安在軛首或車衡上,車行時晃動,叮噹作響,聲音似鸞鳥的鳴叫,最早流行於西周。西周金文「」寫作「」,後加「」旁為義符,作為鑾鈴的專字。參見「」。《說文》:「人君乘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聲,和則敬也。从金从鸞省。」段玉裁注:「爲鈴系於馬銜之兩邊,聲中五音似鸞鳥,故曰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