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文言文意思
“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乱”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luàn

“乱”字的古汉语解释

luàn

1.形容词 紊乱;没有秩序;没有条理。《曹刿论战》:“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

2.动词 混杂;混淆。《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鸣。”

3.动词 战乱;动乱。《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动词 叛乱;作乱;反叛。《伶官传序》:“一夫夜呼,者四应。”

5.动词 扰乱;破坏。《陋室铭》:“无丝竹之耳,无案牍之劳形。”

6.形容词 不安定;不太平;与“治”相对。《屈原列传》:“明于治,娴于辞令。”

7.形容词 慌乱;零乱。《教战守策》:“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

8.名词 乐曲的最后一段或辞赋中总括全篇要旨的最后一段文字。《涉江》:“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9.名词 男女间的正当关系。《荀子·天论》:“男女淫。”

“乱”国语辞典解释

luàn

形容词
1.無條理秩序的。例: 「亂兵」「混亂」「快刀斬亂麻」

2.煩雜、不安寧。例: 「心緒煩亂」 。南朝宋.鮑照〈採菱歌〉七首之三:「愁心不可盪,春思亂如麻。」

3.動盪、不安定。例: 「亂邦」《詩經.周南.關雎.序》「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4.有秩序、能治理的。《書經.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名词
1.叛變、造反的行為。例: 「平亂」《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於是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

2.古代樂曲的最後一章。《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动词
1.混淆。例: 「以假亂真」《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劉盆子列傳.劉盆子》「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

2.破壞、改變。例: 「搗亂」《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 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常。」

3.男女發生不正當的行為。例: 「淫亂」《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

副词
1.任意、隨便。例: 「亂來」「亂跑」「亂說話」

2.很、非常。例: 「亂沒原則」「亂有意思的」

“乱”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亂字。(亂)〔古文〕𠧎𠧏𠮗唐韻郞段切集韻韻會正韻盧玩切,𠀤鑾去聲。紊也。爾雅·釋詁亂,治也。說文从乙。乙,治之也。玉篇理也。書·臯陶謨亂而敬。孔傳有治而能敬謹。
 又盤庚亂越我家。梓材厥亂爲民。洛誥四方迪亂,亂爲四輔。立政丕乃俾亂之類,皆訓治也。
 又不治也,凡事物不理皆曰亂。爾雅·釋訓夢夢,訰訰,亂也。書·周官制治於未亂。周禮·地官司虣掌憲巿之禁令,禁其鬥囂與其虣亂。
 又兵寇也。
 又事未定之時。禮·檀弓仲梁子曰:夫婦方亂。喪次男女哭位未成列也。
 又樂之卒章曰亂。論語關雎之亂。
 又古賦末皆有亂,總一賦之終,發其要指也。
 又爾雅·釋水水正絕流曰亂。橫流而濟之也。書·禹貢亂于河。詩·大雅涉渭爲亂。
 又韻補叶力眷切,音戀。揚雄·交州牧箴周公攝胙,白雉自獻。昭王陵遲,周室昏亂。
 又叶力敬切,夌去聲。揚戲李正方贊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亂)考證:〔周禮·秋官司虣掌憲布之禁令。〕 謹照原書秋官改地官。憲布改憲巿。

“乱”形意通解

略說:」金文作「𤔔」,「𤔔」是「」的初文。金文從「」從「」從倒放的工字形飾筆(◎)從「」,「」、「」皆象手形,或從「𢆶」,「」、「𢆶」皆象絲線之形,全字象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絮之形,本義是治絲。

詳解:」金文作「𤔔」,「𤔔」是「」的初文。金文從「」從「」從倒放的工字形飾筆(◎)從「」,「」、「」皆象手形,或從「𢆶」,「」、「𢆶」皆象絲線之形,全字象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絮之形,本義是治絲。

  絲線在未整理之前是亂的,故分化出「」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𤔲」(典籍作「」)字。故「𤔔」是「」、「𤔲」的初文。金文或加從四口(「」),「」是「」的聲符(陳英傑、孟蓬生)。郭沫若認為因為治絲時聲音囂騷之故。

  金文表示治理,五年召白虎簋(五年琱生簋):「余弗敢𤔔」,表示不敢處理此案(參林澐)。又讀為「」,表示柔軟的皮革,番生簋蓋:「朱𤔔」(參郭沫若)。

  《說文》:「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段玉裁改為「不治也。《說文》:「𤔔,治也。幺子相亂,𠬪治之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𤔐,古文𤔔。」段玉裁注:「此與乙部亂音義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