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文言文意思
“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乞”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乞”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乞求。《班超告老归国》:“上书归曰。”

2.动词 乞讨。《教战守策》:“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为囚瞄之不暇。”

1.动词 给;给予。《晋书·谢安传》:“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汝。’”

2.动词 特指讨饭。《韩非子·诡使》:“今死士之孤饥饿于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的用语。

“乞”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求、討取。例: 「乞巧」「乞討」「搖尾乞憐」《論語.公冶長》「乞諸其鄰而與之。」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2.引申為希冀、盼望的意思。《文選.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之七:「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名词
1.乞丐,討飯的人。《列子.黃帝》「自此以後,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 明.袁宏道〈山居小話〉:「余疑其為女乞,而問曰:『爾有丈夫乎?』乞微笑。」

2.姓。如明代有乞賢。

动词
給與。《集韻.去聲.未韻》「乞,與也。」 《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〇首之五八:「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銅買酒迴。」

“乞”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去訖切集韻韻會正韻欺訖切,𠀤音䒗。求也。
禮·內則五帝憲三王有言。
史記·王翦傳將軍之貸,亦已甚矣。
後漢·李通傳以病上書身。
 又釋典比丘者,華言士,謂內法資心,外食資身也。
 又姓。五代將力。
 又伏,複姓。
 又集韻丘旣切正韻去冀切,𠀤音器。凡與人物,亦曰
前漢·朱買臣傳吏卒更匃之。
音氣。
晉書·謝安傳謂甥羊曇曰:以墅汝。
鄭樵·通志气,氣也。因聲借爲與人之,音氣。因與人之義,借爲求人之,此因借而借也。

“乞”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字是從「」字省變而來(裘錫圭),象雲氣之形,音近假借為乞求之「」。本義是請求。

詳解: 甲金文「」字由「」省變而成(裘錫圭),「」象天上的雲氣。由於「」、「」音近,「」假借來表示乞求、祈求,後來省作「」,專門表示乞求之義。本義是請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由甲骨文至東漢的「」常寫作「」,到東漢才看到「」。

  甲骨文假借為「」,用作介詞,表示至、到,《屯南》2366:「气(乞-迄)日酒」,「」、「」都是祭名,意謂到日祭的時候就進行酒祭。

  金文表示乞求,洹子孟姜壺:「用气(乞)嘉命」,表示因而祈求美好的命令。

  漢帛書表示乞求,《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六經.果童》第98-99行:「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并(缾)而巒(灓)。營行气(乞)食,周流(遊)四國,以視(示)貧踐(賤)之極。」意謂果童於是穿上粗布衣,背起瓦缾來盛水,環繞而行,四處乞食,周遊列國,以顯示貧賤到了極點。

  「」後來又有給與、供給的意思。《集韻‧﹒未韻》:「乞,與也。《正字通‧乙部》:「乞,凡與人物亦曰乞。《漢書.朱買臣傳》:「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意謂妻子自上吊死了,買臣給錢她的丈夫,命令處理下葬的事。唐杜甫〈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詩:「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乞酒錢」即給予酒錢。表示給予的「」和表示請求的「」不同音。請求義,普通話是上聲,讀作「」,廣州話是陰入聲,讀作「」的陰聲;給予義,普通話、廣州話都是去聲,讀作「」。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假借乞》:「乞之與乞一字也。取則入聲,與則去聲。

  「」字的「索取」與「給予」義在一些中國方言中仍保持讀音的差別,如潮州話「」字作「索取」時讀[khɤk21],如「乞食」,義為乞丐;作「給予」義時則讀為[khɤʔ21],如「本書乞你」,義為這本書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