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言文意思
“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习”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

“习”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鸟反复练习飞翔。《礼记·月令》:“鹰乃学。”

2.动词 反复练习;温习。《论语》:“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3.动词 学习。《冯婉贞》:“自幼好武术,无不精。”

4.动词 熟悉;通晓。《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于兵。”

5.动词 习惯;适应。《赤壁之战》:“不水土,必生疾病。”

6.副词 经常;常常。《柳敬亭传》:“乡俗好尚,闻。”

“习”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鳥類頻頻拍動翅膀試飛。《說文解字.習部》「習,數飛也。」 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九.動物》「習,鳥肄飛也。……引之則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

2.反覆演練、鑽研。例: 「溫習」「研習」《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熟悉,通曉。《戰國策.秦策五》「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 《管子.正世》「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

名词
1.反覆拍動翅膀的動作。《禮記.月令》「鷹乃學習,腐草為螢。」

2.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例: 「舊習」「惡習」「積習難改」《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親信、親狎的人。《禮記.月令》「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 《後漢書.卷六.孝順帝等紀.贊曰》「匪砥匪革,終淪嬖習。」

4.姓。如明代有習經。

副词
時常、常常。《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習聞其號,未燭厥理。」 《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

“习”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襲。
說文數飛也。
禮·月令鷹乃學習。
 又易·坤卦不習,无不利。
不假修爲,而功自成。
論語學而時習之。
何晏註學者以時湧習之。
 又易·坎卦習坎。
習謂便習之。
釋文習,重也。
 又書·大禹謨士不習吉。
習,因也。
 又詩·邶風習習谷風。
習習,和舒貌。
 又姓。
廣韻出襄陽。晉有習鑿齒。◎按說文習自爲部。今從正字通併入。字从羽从白。俗作習,非。考證:〔易·乾卦不習,无不利。〕 謹照原書乾卦改坤卦。

“习”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暴曬,故從「」。假借為習慣、學習。

詳解: 甲骨文從「」從「」,「」是聲符。根據唐蘭的研究,甲骨文「」的字形與後來的「」字相近,但不是「」,而是「」。因為甲骨文沒有「」字,而甲骨文「」字的「」下從此羽形,但比對《說文》」字的小篆作「」,從「」聲,可知此羽形實為「」。

  「」是「」的聲符,「」是意符,本義是暴曬,後來「」字暴曬的意義保留在同從「」聲的「」字中,《漢書.賈誼傳》:「日中必熭」,《說文》:「熭,暴乾也。」而「」字則被假借為鳥兒重複試飛、熟習、習慣、學習等義。《說文》:「習,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

  至小篆,「」所從的「」訛變為「」,「」訛變為「」。

  甲骨文表示重複、因襲,《合集》31672:「習一卜」。《合集》31673:「習二卜」。《合集》31674:「習三卜」。「習一卜」表示重複一次占卜,「習二卜」、「習三卜」分別表示重複二次、三次之占卜。郭沫若認為這些習卜,一次占卜用三個龜甲或三片牛肩胛骨,三龜或三骨為一習。

  戰國竹簡表示學習,《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0-61:「蜀(獨)凥(處)鼎(則)習父兄之所樂」,意謂一個人獨處時要多做父兄喜歡的事。《郭店簡.語叢三》簡10:「起習文章,嗌(益)」,劉釗認為「」表示啟發、開導,全句意謂啟發學習禮樂制度,有益處。

  「」後來又用作姓氏,《漢印文字徵》:「習封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