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文言文意思
“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畔(简繁同形)
拼音:pàn
“畔”字的古汉语解释
pàn
1.名词 田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2.名词 边;旁边;旁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毅传》:“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3.动词 通“叛”。背叛;反叛;叛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国语辞典解释
pàn
名词1.田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
2.邊側、旁側。例: 「湖畔」 、「枕畔」 、「橋畔」 。《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动词
違背、背叛。同「叛」 。《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及聞漢王并關中,而齊、梁畔之,羽大怒。」
“畔”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正韻𠀤薄半切,音叛。說文田界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
史記·周本紀耕者皆讓畔。
又博雅畔,離也。
書·胤征畔官離次。
又倍也。
禮·王制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
前漢·高帝紀漢王幷關中而齊梁畔之。
又詩·大雅無然畔援。
箋畔援,猶跋扈也。
釋文韓詩云:畔援,武强也。
又韻補叶皮變切,音卞。
杜篤·論都賦昔在彊秦,爰初開畔。霸自岐雍,國富人衍。衍,音宴。
又轉注古音畔,讀作盤。
漢𥓓引易屯卦畔桓居貞。
“畔”形意通解
略說: 從「田」,「半」聲。本義是田界。詳解: 從「田」,「半」聲。本義是田界。《說文》:「畔,田界也。从田,半聲。」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淮南子.覽冥》:「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引申為邊界、界限,故《說文》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界之偁。」如《國語.周語上》「修其疆畔」,韋昭注:「畔,界也。」《文選.〈古詩一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列子.湯問》:「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
「畔」也表示回避、躲避。 《漢書.馮奉世傳》:「今乃有畔敵之名,大為中國羞。」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不敢當敵攻戰,為畔敵也。」明代陳繼儒《群碎錄》:「今人謂避人為畔。」
「畔」通作「叛」,表示背叛。《說文.田部》段玉裁注:「畔,經典多借為叛字。」如《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皇侃疏:「畔,違也,背也。」《孟子.公孫丑下》「燕人畔」,焦循正義:「畔,與叛同。」《郭店簡.老子甲》簡30:「夫天多期(忌)韋(訣),而民爾(彌)畔(叛)。」「畔」讀作「叛」。參「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