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文言文意思
“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番”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ān/pān

“番”字的古汉语解释

fān

1.动词 更替;替代;轮流。《北史·贺若弼传》:“请广陵顿兵一万,代往来。”《左忠毅公逸事》:“漏鼓移则代。”

2.量词 次;回。辛弃疾《摸鱼儿·置酒山亭》:“更能消几风雨。”

3.名词 我国古代西南部民族的统称,泛指少数民族。

“番”国语辞典解释

fān

名词
1.舊時對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例: 「土番」「紅毛番」

2.詞: (1)計算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例: 「三番兩次」「思考一番」「白費一番苦心」《南史.卷三二.列傳·張邵》「父邵使士南陽宗少文談繫象,往復數番。」 宋.張炎〈高陽臺.接葉巢鶯〉詞: 「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2)計算倍數的單位。例: 「連續幾天的漲停板,使他持有的股票價值翻兩番。」

动词
舊稱職務輪流更替。《舊唐書.卷九七.列傳.張說》「旬日,得精兵一十三萬人,分繫諸衛,更番上下,以實京師。」 《新唐書.卷一二六.列傳.杜暹》「暹率當番衛士繕三宮城,浚池,督役不少懈。」


形容词
外國的、外族的。例: 「番船」「番茄」「番椒」「番薯」《明史.卷二〇四.列傳.陳九疇》「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致內屬番人勾連接引,以至於今。」

pān

參見「番禺縣」 條。

名词
姓。如西漢有番系,東漢有番辰。

“番”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𠀤音煩。
說文獸足謂之,从釆,田象其掌。或作𨆌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數也,遞也。
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
 又山名。
山海經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𠀤音婆。鄱陽豫章縣。
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
索隱曰:蓋鄱陽也。
 又吾,趙地。
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釋文,音婆。
 又音蒲。亦音盤。
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吾。,當音蒲。
 又姓。
史記·河渠書河東守係。
,音婆。
 又音潘。詩小雅云:維司徒。,氏也。
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爲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君。
釋文,音蒲何反。
正字通姓譜,潘姓爲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姓爲吳芮封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姓亦音潘,合潘二姓爲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𠀤音潘。禺,南海地名。
史記·貨殖傳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
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禺之鄕。
釋文,音潘。
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𠀤音槃。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來歙傳歙從須回中徑至略陽。
,音盤。須,回中,𠀤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𠀤音波。
爾雅·釋訓,勇也。
書·秦誓良士。
武勇之良士。
詩·大雅申伯
,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𠀤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𠀤音販。與音翻義同。
杜甫詩會須上看成竹。
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隂脈,隂脈入虛裏乗肺脈。
音芳遠反。

“番”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構形初義未有定論。高田忠周認為「」象手握種子播種之形,是「」的古字,「」象播種於田,姑備一說。

詳解: 金文從「」,「」聲,構形初義未有定論。高田忠周認為「」象手握種子播種之形,是「」的古字,「」象播種於田,姑備一說。

  金文用作姓氏,番匊生壺:「番匊生鑄賸(媵)壺」。《詩.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維司徒。」毛亨傳:「番,氏。《姓觿》:「番,音同潘。」漢帛書「」讀為「」,《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番(播)于下土,施于九州。

  《說文》:「番,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𨆌,番或从足从煩。𥸨,古文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