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言文意思
“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樊”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án

“樊”字的古汉语解释

fán

1.名词 关鸟兽的笼子。《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中。”

2.名词 篱笆。黄庭坚《庚申宿观音院》:“僧屋无陶瓦,剪茅苍竹。”

3.名词 边;旁。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

4.形容词 纷杂的样子。《庄子·齐物论》:“然淆乱。”

【又】忙乱。《论衡·道虚》:“顾见卢敖,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

pán马腹革带,如“樊缨”,古代天子、诸侯辂马的带饰,也作“繁缨”。

【樊笼】鸟笼,比喻受拘束或处于不自由的境地。《归田园居》:“久在里,复得反自然。”

“樊”国语辞典解释

fán

名词
1.關鳥獸的籠子。《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2.籬笆。通「藩」《詩經.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 漢.毛亨.傳:「樊,藩也。」

3.姓。如唐代有樊宗師。

动词
搭籬笆圍繞保護。《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十首之十:「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魚網蓋櫻桃。」

“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附袁切,音煩。
說文作𤕩,鷙不行也。从𠬜从棥。
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
廣韻,籠也。
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中。
 又通棥。
詩·小雅止于
說文作棥。
孫炎曰圃之也。謂籬。
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睹一蟬得美䕃而忘其身。
 又紛雜貌。
莊子·齊物論然殽亂。
 又國名。
詩·大雅生仲山甫。
毛傳仲山甫,侯也。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
 又姓。
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
 又正韻符艱切。義同。
 又通鞶。
周禮·春官·巾車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鍚纓。鄭註: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
 又高誘曰扶萬切,音飯。桐,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桐在崑崙閶闔之中。
 又叶汾沿切,讀若楩。
左思·贈妹詩才麗漢班,明朗楚。默識若記,下筆成篇。
白居易·中隱詩大隱住朝市,小隱住丘。不如作中隱,隨月有俸錢。○按說文𠬜部收,下不从大,今誤入。考證:〔周禮·春官·巾車玉路,錫纓。〕 謹照原文錫纓改鍚纓。〔鄭註鞶,馬大帶也。步干切,與鞶通。左傳作曲縣繁纓。〕 謹按步干切以下非鄭註也。謹照原文改鄭註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

“樊”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𠬜」,「」是聲符,象藩籬、籬笆之形,「𠬜」象兩手背向之形,或不從「𠬜」而從二「」,皆象兩手之形,疑會雙手攀援籬笆之意(參張世超等)。

詳解: 金文從「」從「𠬜」,「」是聲符,象藩籬、籬笆之形,「𠬜」象兩手背向之形,或不從「𠬜」而從二「」,皆象兩手之形,疑會雙手攀援籬笆之意(參張世超等)。

  或認為「𠬜」也是聲符(徐在國),姑備一說。《說文》:「棥,藩也。

  金文用作國名和姓氏,樊夫人龍嬴鬲:「樊夫人龍嬴用其吉金自乍行鬲。」根據金文,樊國是嬴姓,然而文獻記載樊國是姬姓,《通志.氏族略》:「樊氏,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支孫仲山甫為周宣王卿士,食采於樊,曰大侯,因邑命氏。

  《說文》:「樊,鷙不行也。从𠬜从棥,棥亦聲。」段玉裁改為「騺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