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文言文意思
“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án

“凡”字的古汉语解释

fán

1.形容词 平常;平庸。《赤壁之战》:“巨是人,偏在远郡。”

2.名词 人世间;尘世。司空图《携仙箓》:“仙路阻两难留。”

3.副词 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4.名词 大概;大略。《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

5.动词 总共;总计,表示总合。《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亮,三往,乃见。”

【凡鸟】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曾巩《鸿雁》:“性殊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2.指庸才。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风’字而去……‘凤’字,也。”

“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咸切,音帆。
說文最括也。
玉篇非一也。
廣韻常也,皆也。
正韻大槪也。
 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
師古曰:,大指也。
杜預·左傳序以言例。
 又玉篇計數也。
前漢·石奮傳號奮爲萬石君。
師古曰:,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
 又最,諸之最目也。
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也。
小宰疏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目所最處印之。
 又輕微之稱。
廣韻,輕也。
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民也。
 又國名。在濬州。
春秋·隱七年天王使伯來聘。
左傳·僖二十四年蔣郉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又姓。
韻會周公伯之後。
 又叶符筠切。
崔駟達旨高樹靡隂,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
,常也。考證:〔周禮·天官·司會註謂簿書,挈其最也。〕 謹照原文謂字上增書字。挈字改契字。

“凡”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

詳解: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左側豎筆直而短,象盤底圈足之形,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象盥盤口沿之形。「」和「」的字形較為相近,但「」一般只有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而「」則是左右豎筆對稱,多為直筆。(寇占民、王子楊)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29383:「王至于凡田,湄日亡𢦔(災)。」意謂王去到凡地田獵,整天沒有災害。又如《合集》33568:「鼎(貞):王其田,亡𢦔(災)。才(在)凡。」意謂王去田獵,沒有災害,在凡地。

  金文或加上「」旁。(參王子揚)古文字往往加「」與不加「」無別。「」被借作概括之詞,如多友鼎:「凡㠯(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又五人。」又如新郪虎符:「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

  簡帛文獻的「」也表示概括,如《郭店簡.語叢四》簡5:「凡敓(說)之道,級(急)者為首。《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多用作假借義,後世又另造「」、「」以表示本義。《說文》:「凡,最括也。

  「」還表示平常、平凡。《廣韻.凡韻》:「凡,常也。」如《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表示塵世、世俗。如唐代牟融〈寄羽士〉:「別來有路隔仙凡,幾度臨風欲去難。」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清心寡欲脫凡塵,快樂風光本分。